关于跨国收养的声明

This entry is part 126 of 130 in the series 指南

Statement on International Adoption

Statement on International Adoption

热带病与旅行咨询委员会

前言

热带病与旅行咨询委员会(CATMAT)就热带传染病及跨国旅行相关健康风险,为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持续提供及时的医学、科学及公共卫生建议。加拿大公共卫生署认可本声明中的建议和提议基于当前可获取的最佳科学知识与医疗实践,并将本文件分发,为旅行者及为旅行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学界提供信息参考。
使用或管理药品、疫苗或其他产品的人员,还应了解产品说明书或其他类似经批准的使用标准及使用说明的内容。本文中提出的使用建议及其他信息,可能与持证生产商提供的产品说明书或其他类似经批准的使用标准及使用说明存在差异。生产商仅在产品按照产品说明书或其他类似经批准的使用标准及使用说明使用时,才会为其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求批准并提供相关证据。

引言

跨国收养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兴领域,这是因为被收养到加拿大的儿童来自不同国家,背景情况各不相同。尽管本文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均以证据为依据,但由于跨国收养医学的动态发展特性,许多已发表的文献并不适用于当前情况。除布加勒斯特早期干预项目(1)外,所有已知的跨国收养相关已发表文献均基于描述性研究或专家观点(如 B/C III 级证据)。如需更多信息,读者可参考近期关于跨国收养(2-4)及跨国收养中传染病(5;6)的综合综述文献。
在过去 10 年里,加拿大人从其他国家收养了超过 2 万名儿童(7)。这些儿童属于特殊的旅行者群体,可能面临独特的健康问题,例如生长发育迟缓、依恋障碍、长期机构养育经历、产前和产后接触毒素与药物、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免疫力参差不齐,以及感染传染病的风险等。此外,在跨国收养过程中,医疗从业者可能需要对一些自身经验或知识储备不足的特定情况做出判断。
成员:P.J. 普洛德博士(主席)、C. 比洛尔博士、A. 博吉尔德博士、J. 布罗菲博士、M. 克罗克特博士、W. 格斯奎尔博士、A. 亨特勒夫、A. 麦卡锡博士、K.L. 麦克林博士
当然代表:G. 布鲁内特博士、J. 克里根博士、P. 沙勒布瓦博士、M. 泰珀博士、P. 麦克唐纳博士、J. 吉文博士、J.P. 勒戈博士
联络代表:C. 格林纳韦博士、A. 波兹盖博士、C. 许博士、P. 泰特尔鲍姆博士 / 荣誉退休成员:C.W.L. 詹尼斯博士 / 顾问:S. 斯科菲尔德博士
本声明由 C. 许博士、S. 库恩博士、H. 麦克唐纳博士撰写,并经热带病与旅行咨询委员会(CATMAT)批准。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法语名称:Agence de la santé publique du Canada)
加拿大・1

背景

在过去 10 年中,跨国收养的数量保持稳定,每年约 2000 例(8)。2008 年,来自中国的收养儿童约占加拿大跨国收养总数的 25%,较 2003 年的 50% 以上有所下降(8)。除美国外,其他主要的儿童来源国包括埃塞俄比亚、海地、菲律宾、韩国、越南和俄罗斯,不过不同省份的收养来源国分布情况存在差异(8)。2008 年,被收养儿童中女孩与男孩的比例为 1.4:1(8)。同年,70% 的被收养儿童年龄不满 4 岁。大多数被收养儿童定居在魁北克省、安大略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中近 75% 生活在城市地区。尽管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跨国收养来源国,但近年来中国收养政策的变化,加之全球对跨国收养需求的增加,使得从中国收养儿童的流程变慢,同时收养来源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越南、埃塞俄比亚等新兴可收养儿童来源国逐渐受到关注。
从亲生家庭的角度来看,送养孩子的原因可能包括单身女性抚养孩子面临的社会偏见、“独生子女” 政策、母亲健康状况不佳(包括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亲生父母的经济困境等。加拿大父母选择跨国收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在加拿大,跨国收养由各省监管,并接受联邦政府的监督与协调。所有省和地区均签署并实施了《关于保护儿童和跨国收养合作的海牙公约》(9)。该公约的目标包括保护儿童利益、统一各国间的收养程序、确立儿童在收养国的身份,以及防止收养体系被滥用(如儿童 trafficking)。
尽管不同省和地区的收养流程可能存在差异,但每一项跨国收养都需要进行家庭评估。家庭评估的目的是评估潜在收养父母抚养被收养儿童的能力。评估过程包括与持牌社会工作者进行 4 至 5 次面谈,提交父母的医疗报告、推荐信核查结果和警方背景调查结果,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并提交给相关省或地区部门。此外,家庭评估过程还会向潜在收养父母普及跨国收养相关问题,包括文化差异、适应问题、健康问题等。整个收养过程的成本和时长因来源国而异,可能需要 12 至 36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费用通常在 2 万至 3 万加元,甚至更高。儿童抵达加拿大后,收养手续的最终完成可能还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C-14 法案:公民身份法(收养)修正案》规定,加拿大父母在国外收养的非加拿大籍儿童,无需先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即可获得加拿大公民身份(10)。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通过公民身份申请流程而非移民流程来办理收养相关手续。这两种流程存在细微但重要的区别,从医疗角度来看,关键差异在于:通过公民身份流程办理时,无需进行移民体检(IME);而通过移民流程办理时,则必须进行该项体检。
许多收养父母表示,收养过程如同一场情绪起伏不定的 “过山车”,充满了喜悦与辛酸。因此,强烈建议潜在收养父母与持牌跨国收养机构合作,最好选择规模较大、能够在收养前、出行期间及收养后提供教育和支持的机构。熟悉跨国收养相关问题的医生也至关重要:在收养前,医生可帮助普及健康知识、解读国外医疗术语并进行风险评估;在收养后,可为儿童进行健康评估。

收养健康详情

收养前健康咨询

收养前健康咨询为医疗从业者提供了机会,既可对潜在被收养儿童进行风险评估,也能确保为收养父母及可能与该儿童接触的家庭成员提供适当的出行前健康咨询和健康评估。已有多项病例系列研究表明,跨国收养儿童可能会将一些本可预防的传染病传染给收养家庭及其他人群,例如结核病(11)、甲型肝炎(12;13)、乙型肝炎(14)、百日咳(15)和麻疹(16)。
收养前健康评估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无法对儿童进行实地体检、缺乏标准化数据、医疗术语含义易混淆,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健康风险缺乏了解。提供给潜在收养父母的信息数量,取决于儿童来源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状况。因此,医疗从业者可能只能获取一些基本的生长发育指标、一张照片、一段短视频,以及当地医生提供的简短医疗档案,档案中可能还会包含一些发育里程碑相关信息。俄罗斯的收养档案中常使用 “围产期脑病” 等相关医疗术语(17),但该术语在北美的解读方式有所不同。在北美,诊断 “围产期脑病” 需依据分娩过程信息、新生儿期观察到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在俄罗斯,该术语反映了当地的一种观点,即分娩过程会对儿童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儿童随后会逐渐恢复),且导致母亲送养孩子的相关情况会使该儿童处于 “高风险” 状态。视频虽能提供一些有用信息,但也可能产生误导,因为视频仅展示了儿童在特定时间段的状态,而这些场景可能是人为设置的,甚至可能让儿童感到压力。
应与收养家庭讨论的重要问题包括:家族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史、胎儿期药物或酒精接触史(胎儿酒精谱系障碍)、儿童预估年龄、早产情况、出生创伤、低出生体重、虐待或忽视史、长期或反复住院 / 机构养育经历、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寄生虫感染、铅中毒、血红蛋白病、免疫接种不完整、乙型 / 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结核病、梅毒、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迟缓以及肌肉张力异常(3)。
应向潜在收养父母说明以下内容:根据病史或体格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所存在的风险、儿童来源国本身固有的健康风险、机构养育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由于所提供信息不可靠或不完整,健康评估结果存在局限性。有一项研究对比了收养前信息与收养后健康评估结果,发现两者诊断的符合率仅为 20%,30% 的儿童在收养后评估中被诊断出新增疾病(18)。因此,在看待每项诊断时,都必须结合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如有可能,应将每项诊断与现有数据进行对比,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尚无关于跨国收养儿童整体预后的明确描述。对传染病等特定疾病的评估,多基于少量病例研究,且存在偏倚(18-25)。跨国收养的动态变化特性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已有针对 20 世纪 90 年代初罗马尼亚收养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长期研究(20;26),该群体儿童的收养年龄较大、健康问题较多、存在严重营养不良,且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然而,由于跨国收养来源国的变化,以及被收养儿童生活环境和年龄的差异(例如,从韩国寄养家庭收养婴儿、从中国孤儿院收养婴儿,与从罗马尼亚收养年龄较大儿童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这些研究结果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近期多项研究发现,与非收养儿童相比,被收养儿童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风险略有增加(27),且在执行功能和感觉处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发生率也更高(28)。
机构养育可能带来多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缺乏医疗护理、医疗护理不当(如使用镇静剂、多次注射以 “增强免疫力”)、营养不足(导致微量营养素缺乏)、忽视,以及感染传染病的风险等。机构养育儿童中生长迟缓现象较为常见,35% 至 50% 的此类儿童在身高、体重和头围方面低于第 5 百分位(29-31)。在机构养育环境中,儿童的线性生长迟缓程度与机构养育时长呈正相关(20)。多项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均得出了一致结论:每在机构中生活 3 个月,儿童的身高发育年龄就会减少 1 个月(18;20;21)。尽管许多儿童会出现追赶性生长,但对于生长发育迟缓(尤其是头围偏小)的儿童,其长期预后尚不明确。
孤儿院这种特殊环境中的儿童,在各个发育领域都普遍存在明显迟缓。发育迟缓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例如工作人员与儿童比例过低、玩具仅作展示而不用于儿童玩耍,以及对婴儿的刺激不足等(3)。通常情况下,在收养后若能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注和刺激,他们在发育里程碑方面会取得显著进步。
有几项针对特定人群的小型研究发现,机构养育会导致儿童智商(IQ)下降(26)。在这些研究中,收养年龄和伴随的健康问题是预测儿童智商预后的重要因素。跨国收养领域唯一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显示,从婴儿时期就在寄养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其智商高于在机构中成长的儿童(1)。该试验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开展,将 136 名儿童随机分配到寄养家庭或机构中抚养,同时以布加勒斯特周边社区中由亲生父母抚养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儿童随机分配时的平均年龄为 21 个月,研究人员在儿童 30 个月、42 个月和 54 个月大时分别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在机构中抚养的儿童,其认知能力显著低于未在机构抚养的儿童和寄养家庭中的儿童。在年龄较小时就进入寄养家庭的儿童,其认知能力改善更为明显,这表明儿童早期存在一个对发育较为敏感的关键时期。
另一项针对从危地马拉收养到美国的儿童的研究也发现,与孤儿院抚养相比,寄养家庭抚养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身体生长发育具有保护作用(25)。2005 年发表的一项针对 1950-2005 年收养儿童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咨询情况的荟萃分析显示,与非收养儿童相比,跨国收养儿童的行为问题效应量略有增加(32);但与国内收养儿童相比,跨国收养儿童的行为问题更少,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比例也更低(32)。然而,这些研究存在选择偏倚、转诊偏倚,且研究人群异质性较大,因此其结果不能推广到所有跨国收养情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并非所有跨国收养儿童都会存在严重的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
在就传染病风险为潜在收养父母提供咨询时,需让他们认识到,不同国家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和风险因素存在差异,且许多传染病可能无明显症状。多项病例系列研究描述了跨国收养儿童在收养后被诊断出的传染病情况(21-23):2%-20% 的被收养儿童患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1% 患有急性甲型肝炎(33),3%-19% 感染结核病,7%-51% 感染胃肠道寄生虫(24;34)。这些研究中还报告了梅毒、丙型肝炎等其他传染病病例。被收养儿童感染传染病比例的巨大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机构养育情况及其他因素导致的人群差异。从历史数据来看,跨国收养儿童的大部分健康问题是在抵达加拿大后通过健康筛查发现的,因此,收养后健康评估的标准做法是对所有儿童进行筛查(详见附录 1:收养后筛查项目)。
尽管许多医疗从业者可能会感到有责任,或被明确要求判断某一儿童是否适合被收养,但应避免承受这种压力并回答此类问题。相反,应普遍认识到,每一名跨国收养儿童都是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不存在 “正常” 的被收养儿童,收养过程应重点关注风险评估。对潜在收养父母更有帮助的做法是,对儿童的健康风险进行高、中、低等级划分。高风险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产前高风险暴露(如药物使用、感染等)、严重发育异常、重大健康疾病、头围偏小程度与其他生长指标不匹配,以及具有胎儿酒精综合征典型身体特征的儿童。加拿大目前有一小部分跨国收养医学专家,如有需要,可提供收养前咨询服务。

出行与过渡阶段

大多数收养家庭会前往儿童的出生国办理收养事宜。潜在收养父母务必进行出行前健康评估和咨询。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网站(http://www.phac-aspc.gc.ca/tmp-pmv/travel/clinic-eng.php)列出了加拿大境内的部分旅行健康诊所(非详尽列表),并发布旅行健康公告,提醒家庭在出行期间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
作为基础预防措施,出行者及未出行的家庭成员应确保已完成基础疫苗接种系列(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麻疹、腮腺炎、风疹),并及时接种白喉和破伤风加强针。考虑到已有被收养儿童将疾病传染给家人的案例(14;35),强烈建议出行的家庭成员以及留在加拿大的所有兄弟姐妹和照料者接种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根据目的地地区情况,旅行健康专家可能还会建议接种伤寒疫苗或其他疫苗,并服用疟疾预防药物。此外,还需提醒所有出行者注意国外旅行期间的基本卫生(饮食、饮水、卫生设施)和人身安全。
与携带儿童进行任何国外旅行一样,需提前准备好卫生用品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旅行用品包。通常,跨国收养机构会在出行前建议中列出旅行用品包应包含的物品。附录 2 列出了通用旅行用品包的建议物品。
父母的出行时长从几天到数周、数月不等。在国外可能会出现行程延误,因此父母应准备好足够的个人物品,例如足量的疟疾预防药物。有时,父母可能需要多次前往儿童出生国。由于可能存在语言障碍,且所接触的儿童此前仅在机构环境中生活,这段时期对父母而言压力可能极大。跨国收养机构和医生提供的前瞻性指导,有助于家庭了解在亲子关系建立、儿童机构化行为调整和喂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此阶段,许多潜在收养父母会面临是否接受收养该儿童的选择。通常,做出这一选择时,他们并未获得该儿童最新、可靠的健康检查结果。此时,跨国收养机构和专业医生的支持与专业建议至关重要,能帮助家庭做出明智的决定。
只有当收养流程选择移民途径时,才需要进行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CIC)要求的移民体检(IME);若通过公民身份类别办理儿童收养手续,则无需进行该项体检。
人们常误以为移民体检(IME)的评估结果可帮助潜在收养父母做出收养决定。虽然通过该体检可获取一些重要信息,但其目的是评估儿童是否符合进入加拿大的条件,具体而言,是判断该儿童是否可能对加拿大公共卫生或安全构成风险。对于 5 岁以下的儿童,移民体检仅包括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无论是否需要进行移民体检,都强烈建议由可靠的当地医疗从业者为所有被收养儿童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为潜在收养父母提供最新的健康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明智的收养决定。家庭可咨询收养机构,寻找合适的医生。在某些情况下,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CIC)指定的体检医生可在移民流程要求之外,单独为儿童进行此类健康检查。在极少数情况下,若发现儿童存在新的重大健康问题,父母此时可能会决定放弃收养。

收养后健康评估

初步评估
儿童抵达加拿大后,理想情况下应在 2 至 3 周内接受健康评估。需告知父母,尽管有收养前的健康记录,但在加拿大可能仍需重复进行一些国外已做过的检查。初步评估内容包括:
  1. 评估收养前和收养后的健康信息(包括疫苗接种记录);
  2. 全面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畸形特征、综合征表现、扁头畸形(头部形状异常),以及胎儿期药物或酒精暴露、佝偻病、疥疮或头虱感染的迹象);
  3. 筛查检测(见附录 1);
  4. 生长发育评估;
  5. 确定疫苗接种方案。
头围相对偏小或绝对偏小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儿童是否存在感染、身体结构异常以及毒素(如酒精)暴露情况。
来自加拿大以外国家的被收养儿童,其疫苗接种记录往往与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推荐的疫苗接种程序不符(36)。关于疫苗接种记录与保护性抗体滴度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存在矛盾。1998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来自中国、俄罗斯或东欧孤儿院的 17 名被收养儿童中,尽管有白喉 – 破伤风 – 百日咳(DPT)疫苗接种记录,但仅有 12% 的儿童体内存在白喉和破伤风保护性抗体滴度(37)。而在同一项研究中,那些在转入孤儿院前曾在寄养家庭生活过的被收养儿童(共 9 名),78% 体内存在白喉和破伤风保护性抗体。近期在多个国家开展的研究表明,在有完整疫苗接种记录的被收养儿童中,50%-95% 的儿童体内可检测到免疫力(38;39)。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接种记录不准确、接种操作不当、疫苗因冷链储存中断而过期或失效,以及儿童自身的机体因素等。另有一项关于疫苗应答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健康状况或营养状况与疫苗应答之间并无相关性(40)。
目前,针对跨国收养儿童的疫苗接种建议如下:若没有疫苗接种记录,或接种记录不可靠,则需重新接种所有推荐疫苗(6);若有接种记录,临床医生应与家庭共同权衡利弊,决定是根据选择性免疫检测结果(并非所有疫苗可预防疾病都能进行血清学检测)指导疫苗接种,还是重新接种所有疫苗。对临床医生而言,指导疫苗补种程序的良好参考资料是《加拿大免疫指南》第 7 版,其中包含各省份疫苗接种程序的链接(41)。重复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风险主要集中在白喉 – 破伤风 – 百日咳联合疫苗。如果儿童已完成基础免疫系列接种,再启动一个新的基础免疫系列,20%-25% 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红斑和烦躁等不良反应,但目前尚未有严重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或神经系统综合征的相关报道。
跨国收养儿童初步健康评估的筛查检测项目详见附录 1。由于各类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建议所有被收养儿童都进行粪便寄生虫卵和寄生虫检测(5)。
除了基础血清学检测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Mantoux)试验外,专家建议在收养 6 个月后,再次进行结核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检测。这是因为儿童可能在收养前不久感染疾病,而在疾病潜伏期进行的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结核病检测较为复杂且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说明:
  • 《加拿大结核病标准(2007 年第 6 版)》(42)中关于潜伏性结核病感染(LTBI)筛查的规定指出:可考虑对感染率高且治疗不良反应风险低的人群进行针对性潜伏性结核病感染筛查(例如,来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移民儿童)。
  • 许多被收养儿童来自结核病高发地区,筛查阳性率较高,感染率可达 20%(24;34)。由于低龄儿童感染结核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对于 5 岁以下、已知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接触史的儿童,应在等待两个月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期间,开始服用异烟肼进行治疗。若儿童无免疫功能低下(包括 HIV 感染)情况,也无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触史,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Mantoux)试验硬结直径达到 10 毫米即判定为阳性。在解读试验结果时,无需考虑儿童是否接种过卡介苗(BCG)。若试验结果为阳性,临床医生应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结核病(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胸部 X 光检查)。对于潜伏性结核病感染,推荐采用异烟肼治疗 9 个月(42)。
  • 所有跨国收养儿童的潜伏性结核病感染筛查均应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Mantoux)皮肤试验。γ- 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可能在确认检测中发挥一定作用(43)。
除上述检查外,对于来自特定地区的无症状被收养儿童,由于可能存在接触地方性传染病(如类圆线虫病、血吸虫病)的风险,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传染病相关检测。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能作为此类感染的可靠预测指标(44)。因此,可参考针对其他移民和难民群体的研究结果及建议,考虑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45)。对于出现症状的被收养儿童,可能还需要处理其他传染病相关问题(例如,来自疟疾流行地区的发热儿童可能需要排查疟疾),此时建议咨询传染病或热带病专家。
常规非感染性筛查项目包括:
  • 饮食相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筛查(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21);
  • 佝偻病筛查(检测钙、磷、碱性磷酸酶);
  • 无症状先天性听力损失筛查(21);
  • 尿常规检查(排查可能由三聚氰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镜下血尿)(46);
  • 铅水平检测(同时检测锌原卟啉)(47);
  • 电解质和肾功能检测(排查肾功能衰竭);
  • 肝功能检测(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排查肝炎);
  • 全血细胞计数(含分类计数)(评估血红蛋白水平,并通过嗜酸性粒细胞情况排查潜在寄生虫感染);
  • 小细胞性贫血患儿需进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排查地中海贫血);
  • 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筛查(该酶缺乏症在亚裔人群中较为常见)(48)。
被收养儿童在加拿大接受首次健康检查时,可能会因环境陌生而感到恐惧,在诊所表现出的行为可能与在家中不同。因此,需特别询问儿童是否存在因机构养育经历而形成的重复行为或自我安抚行为,这些行为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同时,还应了解儿童是否存在情感剥夺和依恋不安全的迹象,包括眼神交流差、难以主动与成人互动、抗拒身体接触、对陌生人过度亲近以及多动等。
应使用标准化发育筛查工具(如丹佛发育筛查量表 II(Denver Development II))进行基础发育筛查,该工具涵盖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 – 社会领域的发育里程碑,并记录儿童是否存在发育迟缓。需要注意的是,许多针对被收养儿童提出的发育和行为问题,实际上在普通儿童群体中也可能出现,属于正常发育阶段的变异表现。此外,与家庭中新增兄弟姐妹类似,家中已有儿童在收养新成员后,也可能出现适应行为(如嫉妒),这些行为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母的安抚而逐渐缓解。
收养父母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并非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抚养,而是 “突然” 成为父母。因此,临床医生需针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特定问题提供前瞻性指导,帮助父母做好充分准备。在过渡阶段,睡眠障碍极为常见,因为习惯了机构生活的儿童可能抗拒独自睡觉或睡在幼儿床上。在儿童与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之前,不应采用常规的睡眠训练方法(49)。
用餐时间也可能充满压力。由于许多儿童来源国的配方奶粉成分标准或固体食物添加时间与西方标准不同,大多数被收养儿童抵达加拿大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喂养问题,例如抗拒奶瓶喂养,或因口腔运动协调能力差而抗拒固体食物(49)。应向父母提供喂养指导,并鼓励他们:只要耐心尝试,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
其他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包括:均衡营养、家庭环境儿童安全防护、避免儿童接触烟雾、儿童照料选择、汽车安全座椅使用、口腔护理、积极的教养方式、纪律教育、正确的就医行为,以及文化认同问题(50)。如条件允许,建议父母申请延长育儿假,因为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亲子关系建立困难或其他意外压力情况。研究发现,收养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与产后抑郁症相近(51),因此应向父母双方告知收养后抑郁症的症状和体征,指导他们在需要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
长期健康管理
完成初步评估后,医疗服务提供者应针对评估中发现的任何健康问题或筛查阳性结果进行详细随访。应及时开展适当的药物治疗或安排专科会诊。由于许多新收养儿童存在发育和生长迟缓问题,建议尽早安排复诊,监测儿童发育里程碑的达成情况和体重增长情况。
均衡营养对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如果儿童因固体食物摄入问题、对新口味或新质地食物的抗拒,或口腔运动协调能力差而导致体重增长不佳,应尽早寻求职业治疗师和 / 或营养师的帮助,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对于体重偏轻或营养不良的儿童,可能需要补充含维生素 D 的复合维生素,并在 2 岁前饮用幼儿配方奶粉。
机构养育儿童在多个发育领域出现迟缓的情况较为常见。在每次复诊时使用统一的发育筛查工具(如丹佛发育筛查量表 II),有助于跟踪儿童在发育里程碑达成方面的进展。在适宜的刺激环境中,儿童通常能取得快速进步,且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的改善往往最先显现(52),语言发育可能是最后出现明显改善的领域(53)。如果在多次复诊过程中发现儿童存在大运动功能异常,应及时转诊至物理治疗师处;对于精细运动发育迟缓,可寻求职业治疗师的帮助;对于语言发育迟缓,则应进行听力评估和言语语言治疗。若儿童被诊断为多领域全面发育迟缓,或疑似存在复杂沟通障碍或自闭症,应转诊至发育儿科医生处进行评估并接受长期随访。
收养对家庭而言是一个终身过程,父母需意识到,除婴儿期外,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54)。例如,儿童在学校环境中可能会面临挑战,此时可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评估。在严重情况下,如果儿童在适应新环境一年后仍存在令人担忧的行为问题,可能需要咨询行为心理学家。若儿童持续表现出情感疏离(反映出依恋不安全),应转诊至熟悉依恋理论的心理学家处。
针对罗马尼亚儿童的依恋研究最为丰富,该群体儿童经历了最为严重的机构剥夺。研究发现,儿童在机构中的生活时长与依恋障碍程度呈线性相关,但即便在同一群体中,研究结果也存在显著异质性(55)。目前,尚无临床验证的工具可用于临床医生筛查依恋障碍,但通过针对性提问(如儿童是否对成人缺乏区分能力、是否容易跟陌生人走、在陌生且令人焦虑的环境中是否不向父母寻求安慰等),可判断儿童是否需要进一步接受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评估。
经济问题
潜在收养父母通常通过联系持牌收养机构或独立中介开启跨国收养流程。如前所述,整个收养过程(包括社会工作者进行的家庭评估、管理费、文件准备及国际旅行费用)需花费数万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费用需要考虑:收养前对被收养儿童资料的审核和健康评估费用,这些费用不包含在省医疗保险计划内,但却是完成收养流程的必要环节;潜在收养父母的出行前健康评估费用(多数省的医疗保险计划也不覆盖此项费用);以及出国旅行所需的推荐疫苗接种费用。
总体而言,大多数父母对跨国收养经历感到满意,许多家庭甚至会在未来选择再次收养以扩大家庭规模。在明尼苏达州跨国收养项目中,研究人员对 2300 名跨国收养儿童的家庭就多个问题进行了调查(56)。与对问题的关注不同,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被收养儿童在学业、艺术或体育领域获得了奖项。最值得关注的是,98% 的父母表示会向其他潜在收养父母推荐跨国收养。
尽管跨国收养涉及高昂的经济成本、诸多健康挑战和情感波动,但大多数新收养父母都表示,选择跨国收养让他们感受到了爱、满足和幸福。

资源与链接

  1. 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 —— 跨国收养与移民流程

    http://www.cic.gc.ca/english/immigrate/adoption/index.asp

  2. 加拿大人力资源和技能发展部 —— 跨国收养服务(IAS)

    http://www.hrsdc.gc.ca/eng/community_partnerships/international_adoption/index.shtml

  3. 收养相关网站链接(不仅限于跨国收养)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adoption.html

  4. 国际儿童服务联合委员会

    http://www.jcics.org/

  5. 加拿大收养委员会

    www.adoption.ca

  6. 安大略省收养委员会

    http://www.dreaming.org/~aco/acomain.html

  7. 美国儿科学会(AAP)收养分会

    http://www.aap.org/sections/adoption/default.htm

  8. 《关于保护儿童和跨国收养合作的海牙公约》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text&cid=69

  9. 加拿大儿科协会家长网站 —— 关爱儿童:关于跨国收养的声明:家庭健康问题

    http://www.caringforkids.cps.ca/healthybodies/intladoption.htm

建议

表 1:证据强度和质量汇总表 *

建议强度类别建议强度类别
类别定义
A有充分证据支持推荐使用
B有中等证据支持推荐使用
C证据不足,无法支持或反对推荐使用
D有中等证据支持反对推荐使用
E有充分证据支持反对推荐使用
建议强度类别建议强度类别
证据等级定义
I至少一项设计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的证据
II至少一项设计完善的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最好来自多个中心)、多个时间序列研究,或无对照试验中获得的显著结果提供的证据
III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专家观点或权威意见提供的证据
* 来源:热带病与旅行咨询委员会(CATMAT)。循证医学。《加拿大疾病监测报告》1994;20:145-47。

http://www.phac-aspc.gc.ca/publicat/ccdr-rmtc/94pdf/cdr2017.pdf

* 来源:热带病与旅行咨询委员会(CATMAT)。循证医学。《加拿大疾病监测报告》1994;20:145-47。

http://www.phac-aspc.gc.ca/publicat/ccdr-rmtc/94pdf/cdr2017.pdf

建议内容循证医学(EBM)等级
潜在收养父母应向熟悉跨国收养的医疗从业者咨询收养前健康建议B III
潜在收养父母在前往外国前,应寻求出行前健康咨询B II
潜在收养父母、其子女及照料者除应完成常规疫苗接种外,还应接种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B II
跨国收养儿童抵达加拿大后,应接受健康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进行筛查检测(见附录 2)

・生长发育评估

・疫苗接种评估 —— 疫苗接种记录不可直接采信

・依恋情况评估

B II、B III、D II、B III

附录 1:收养后筛查检测项目

(除非另有说明,证据等级均为专家观点 [B III])
非感染性检测项目感染性检测项目
・甲状腺功能检测 —— 促甲状腺激素(TSH)

・佝偻病相关检测 —— 钙、磷、碱性磷酸酶

・听力筛查

・尿常规检查

・铅水平检测 —— 铅含量及锌原卟啉(B II)

・电解质检测 —— 钠(Na)、钾(K)、血糖(gluc)

・肾功能检测 —— 肌酐(Cr)、尿素(Urea)

・肝功能检测 ——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全血细胞计数(CBC)—— 含分类计数

・小细胞性贫血患儿需进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筛查(针对亚裔人群)

・类圆线虫和血吸虫血清学检测(B II)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学检测 *

・甲型肝炎血清学检测(甲型肝炎 IgM [急性感染期] 和 IgG [免疫力])(B II)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B II)(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Mantoux)试验(见 “收养后健康评估” 部分)*(B II)

・粪便寄生虫卵和寄生虫检测(3 次)(B II)

・梅毒血清学检测(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 /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VDRL/RPR)

* 需在 6 个月后复查* 需在 6 个月后复查

附录 2:旅行用品包(证据等级 B III)

医疗用品非医疗用品
・外用抗菌药物(皮肤、眼部适用)

・外用抗真菌药物(口腔、皮肤适用)

・外用皮质类固醇

・杀疥虫药(氯菊酯)

・生理盐水滴鼻剂

・注射器和针头(需附带医生开具的医疗用途证明信)

・注射器 / 喂药勺

・体温计

・解热镇痛药

・口服补液盐

・抗组胺药

・止吐药

・维生素

・创可贴

・可查找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

・婴儿配方奶粉(无乳糖型)

・奶瓶

・烧水设备

・婴幼儿食品

・手部消毒剂

・婴幼儿衣物

・毯子

・玩具和书籍

・纸尿裤

・湿巾

・氧化锌 / 防护乳膏

・凡士林或保湿霜

・驱蚊剂(详见 “预防节肢动物叮咬的个人防护措施声明” 1)

・防晒霜

・婴儿洗发水

・肥皂

・牙刷和牙膏

参考文献

  1. Nelson CA, Zeanah CH, Fox NA, Marshall PJ, Smyke AT, Guthrie D. Cognitive recovery in socially deprived young children: the 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 Science 2007;318(5858):1937–40.
  2. Miller LC. Th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doption medicine: a guide for physicians, parents, and provid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Bledsoe JM, Johnston BD. Preparing families for international adoption. Pediatr Rev 2004;25(7):242–50.
  4. International Adoption.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5;52(5):1221–532.
  5. Miller LC. International adoption: infectious diseases issues. Clin Infect Dis 2005;40:286–93.
  6.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Red book: 2003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Elk Grove Village, USA: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6.
  7.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 International adoption. http://www.cic.gc.ca/english/immigrate/adoption/index.asp 2010.
  8. Adoption Council of Canada. 2008 International Adoption Statistic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 2009 [cited 2010 Sep 24];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adoption.ca/2008%20International%20Adoption%20Stats.htm.
  9. Convention on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co-operation in respect of intercountry adoptions. 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1993 [cited 2010 Oct 5]; Available from: URL: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text&cid=69.
  10. Kuruvila E. Bill C–14: An Act to amend the Citizenship Act (adoption). 2006. Report No.: LS-528E.
  11. Curtis AB, Ridzon R, Vogel BS, McDonough S, Hargreaves DO, Ferry J, et al. Extensive transmiss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rom a child. N Engl J Med 2010;341(20):1491–5.
  12. Wilson ME, Kimble J. Posttravel hepatitis A: probable acquisition from an asymptomatic adopted child. Clin Infect Dis 2001;33(7):1083–5.
  13.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for Use of Hepatitis A Vaccine in Close Contacts of Newly Arriving International Adoptees. MMWR 2009 Sep 18;58(36):1006–7.
  14. Vernon TM, Wright RA, Kohler PF, Deborah AM. Hepatitis A and B in the family unit: nonparenteral transmission by asymptomatic children. JAMA 1976;235(26):2829–31.
  1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ertussis in an infant adopted from Russia–May 2002. MMWR 2002;51(18):394–5.
  1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Update: multistate investigation of measles among adoptees from China. MMWR 2004;53(14):323–4.
  17. The Center for Adoption Medicine. Glossary of Russian medical terms. http://www.adoptmed.org/topics/glossary-of-russian-medical-terms.html 2006 [cited 2010 May 11].
  18. Albers LH, Johnson DE, Hostetter MK, Iverson S, Miller LC. Health of children adopted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comparison with preadoptive medical records. JAMA 1997;278(11):922–4.
  19. Hostetter ML, Iverson S, Thomas W, McKenzie D, Dole K, Johnson DE. Medical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N Engl J Med 1991;325(7):479–85.
  20. Johnson DE, Miller LC, Iverson S, Thomas W, Franchino B, Dole K, et al. The health of children adopted from Romania. JAMA 1992;268(24):3446–51.
  21. Miller LC, Hendrie NW. Health of children adopted from China. Pediatrics 2000;105(6):e76.
  22. Saiman L, Aronson J, Zhou J, Gomez–Duarte C, San Gabriel P, Alonso M, et al. Preval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Pediatrics 2000;108(3):608–12.
  23. Staat MA. Infectious disease issues in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2;21(3):257–8.
  24. Mandalakas AM, Kirchner HL, Iverson S, Chesney M, Spencer MJ, Sidler A, et al. Predictor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international adoptees. Pediatrics 2007;120(3):e610–6.
  25. Miller L, Chan W, Comfort K, Tirella L. Health of children adopted from Guatemala: comparison of orphanage and foster care. Pediatrics 2005;115:e710–7.
  26. Rutter M, O’Connor G, the English and Romanian Adoptees (ERA) Study Team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Are there biological programming effects fo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Romanian adoptees. Dev Psychol 2004;40(1):81–94.
  27. Lindblad F, Weitoft GR, Hjern A. ADHD in international adoptees: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9;19(1):37–44.
  28. Jacobs E, Miller LC, Tirella LG.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preschoolers: a pilot study. Child Psychiatry Hum Dev 2010;41(1):15–29.
  29. Miller LC, Kiernan MT, Mathers MI, Klein–Gitelman M. Developmental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995;149(1):40–4.
  30. Pomerleau A, Malcuit G, Chicoine J–F, Seguin R, Belhumeur C, Germain P, et al. Health status, cognitive and motor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dopted from China, East Asia and Russia across the first six months after adoption. Int J Behav Dev 2005;29(5):445–57.
  31. Cohen NJ, Lojkasek M, Zadeh ZY, Puglieses M, Kiefer H, Hincks–Dellcrest Centre, et al. Children adopted from Chin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J Child Psych and Psych 2008;49(4):458–68.
  32. Juffer F, van Ijzendoorn MH. Behavior Problems and Mental Health Referrals of International Adoptees: A Meta–analysis. JAMA 2005;293(20):2501–15.
  33. Abdulla RY, Rice MA, Donauer S, Hicks KR, PD, SM. Hepatitis A in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Screening for Acute and Previous Infections. Pediatrics 2010;126(5):1039–44.
  34. Chen LH, Barnett ED, Wildon ME. Preven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during and after international adoption. Ann Intern Med 2003;139(5):371–8.
  3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for use of hepatitis A vaccine in close contacts of newly arriving international adoptees.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9;58(36):1006–7.
  36.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Recommended Immunization Schedules. Canadian Immunization Guide. 7th ed.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2006. p. 93–146.
  37. Hostetter MK, Johnson DJ. Immunization status of adoptees from China, Russia, and Eastern Europe [abstract]. Pediatr Res 1998;43:147.
  38. Verla–Tebit E, Zhu X, Holsinger E, Mandalakas AM. Predictive value of immunization records and risk factors for immunization failure in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9;163(5):473–9.
  39. van Schaik R, Wolfs TF, Geelen SP. Improved general health of international adoptees, but immunization status still insufficient. Eur J Pediatr 2009;168(9):1101–9.
  40. Miller LC. Immunization status of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Pediatrics 2001;108(4):1050–1.
  41.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Canadian Immunization Guide.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http://www.phac-aspc.gc.ca/publicat/cig-gci/index-eng.php 2006 [cited 2010 May 10].
  42.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Canadian tuberculosis standards, 6th ed.—2007.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www.phac-aspc.gc.ca/tbpc-latb/pubs/tbstand07-eng.php; 2007.
  43. Pai M, Gardam M, Haldane D, Kitai I, Kunimoto D, Long R, et al.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n 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 for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Ottawa, On: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www.phac-aspc.gc.ca/publicat/ccdr-rmtc/08vol34/acs-6/index-eng.php; 2008.
  44. Dawson–Hahn EE, Greenberg SLM, Domachowske JB, Olson BG. Eosinophilia and the Seroprevalence of Schistosomiasis and Strongyloidiasis in Newly Arrived Pediatric Refugees: An Examination of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creening Guidelines. J Pediatr 2010;156(6):1016–8.
  45. Stauffer WM, Rothenberger M. Hearing Hoofbeats, Thinking Zebras: Five Diseases Common Among Refugees that Minnesota Physicians Need to Know About. Minn Med 2007;9(3):42–6.
  46. Guan N, Gan Q, Ding J, Zhao Y, Lu J, Ai Y, et al. Melamine–contaminated powdered formula and urolithiasis in young children. N Engl J Med 2009;360:1067–74.
  47.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levated Blood Lead Levels Among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United States, 1998. MMWR 2000;49(5):97–100.
  48. Glader BE, Look KA. Hematologic Disorders in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6;43:665–81.
  49. Schulte EE, Springer SH. Health care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international adoption.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5;52(5):1331–49.
  50. 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CPS). Transracial adoption.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6;11(7):443.
  51. Senecky Y, Agassi H, Inbar D, Horesh N, Diamond G, Bergman YS, et al. Post–adoption depression among adoptive mothers. J Affect Disord 2009;115(1–2):62–8.
  52. Miller LC. Initial assessment of growth,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children. Pediatr Ann 2000;29(4):224–32.
  53. Glennen S, Masters MG. Typical and atypical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adopted from Eastern Europe. Am J Speech Lang Pathol 2002;11(4):417–33.
  54. 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CPS).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1;6(5):281–3.
  55. Weitzman C, Albers L. Long–term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and attachment outcomes after international adoption.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05;52(5):1395–419.
  56. Hellerstedt WL, Madsen NJ, Gunnar MR, Grotevant HD, Lee RM, Johnson DE. The international adoption project: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of Minnesota parents who adopted children internationally. Matern Child Health J 2008;12(2):162–71.

Hit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