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istration of vaccines
如何识别注射部位并使用正确的技术为婴儿、儿童和成人接种疫苗。
疫苗的准备
确保:
- 疫苗冰箱显示的最低/最高温度应在 +2°C 至 +8°C 范围内,之后才能从冰箱中取出疫苗(参见《国家疫苗储存指南:力争达到 5° C 或更高温度》)。
- 你从冰箱里取出正确的疫苗。
- 疫苗仍在有效期内
- 稀释剂容器未损坏或未受到潜在污染
将药瓶、预充式注射器或已复溶的疫苗倒置,以确保其呈均匀悬浮液。检查疫苗中是否有颗粒物或颜色变化。如果发现任何一种情况,请参阅疫苗产品信息。
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2,3
准备接种疫苗所需的适当注射设备(参见 “接种疫苗准备 ”中的 “接种疫苗设备 ”)。
如果同一时间有多人接种疫苗(例如家庭成员),请一次准备一人所需的疫苗,以避免潜在的错误。
无需复溶的注射疫苗
如果疫苗装在小瓶中,请小心取下瓶盖,以保持橡胶塞的无菌状态。如果单剂量小瓶的橡胶塞目视清洁,通常无需用酒精棉签擦拭。如果橡胶塞有可见的污染或不慎被触碰,请用一次性棉签清洁。待橡胶塞干燥后再抽取瓶内疫苗。4 更多指导,请参阅州/领地或医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南。
如有需要,请使用新的、无菌的、一次性使用的 19 或 21 号针头,通过塞子(或安瓿瓶顶部)抽取推荐剂量。进针时采用 45° 角,并保持针头斜面朝上,以降低穿刺的风险。
从带有橡胶塞的药瓶或安瓿中抽取疫苗后,在注射前更换针头。如果使用安全针头系统,抽取疫苗后,回抽注射器,尽可能多地从针尖抽取疫苗。然后排出注射器针尖的空气,无需重新排气。
在大型疫苗接种诊所中,使用同一根针进行抽取和注射可能更实用。
需要复溶的注射疫苗
根据需要,在接种前立即将疫苗重新配制。
如有需要,请使用新的、无菌的、一次性使用的 19 或 21 号针头进行复溶。进针角度为 45°,针头斜面朝上,穿过塞子时保持斜面朝上,以降低穿刺的风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请使用单独的、新的、无菌的、一次性的 22-25 号针头,长度为 25 毫米(参见表 。推荐的疫苗接种针头尺寸、长度和角度 )。
仅使用疫苗随附的或产品信息中推荐的稀释液。切勿使用注射用水代替随附的稀释液。将稀释液和疫苗充分混合 。5
检查复溶后的疫苗是否有变质迹象,例如颜色或透明度发生变化。如果出现变质迹象,请参阅疫苗产品信息。
疫苗复溶后应尽快接种,因为复溶后的疫苗可能迅速失效。疫苗产品信息中会注明复溶后至接种的最长时间间隔。
疫苗复溶后切勿冷冻。
所有注射疫苗
预充式注射器通常带有一个气封气泡——这个气泡无需排出,它的作用是防止疫苗泄漏,并防止拔出针头时药物全部回流到皮下组织。如果预充式注射器中出现较大的气泡(这种情况很少见):
- 首先回抽针头,确保没有疫苗随空气排出。
- 然后通过针头排出空气,注意不要用任何疫苗预充针头,因为这会增加注射部位的反应。
建议从药瓶中抽取疫苗到普通注射器时,先排出空气,因为抽取到注射器中的空气量可能比制造商灌装的注射器中的空气量要大。
切勿将多种疫苗混合在同一支注射器中。唯一的例外是 Infanrix hexa,其中 Hib(b 型流感嗜血杆菌 )成分(颗粒)必须与 DTPa -hepB- IPV (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乙型肝炎-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分(液体)混合后使用 。5
切勿将局部麻醉剂与疫苗混合使用 。5
多剂量小瓶装疫苗
在澳大利亚, 卡介苗 (参见结核病 )和新冠疫苗均使用多剂量包装。如果狂犬病疫苗采用皮内注射,则一瓶疫苗可供多人使用,应按多剂量包装进行管理。
与单剂量疫苗相比,多剂量疫苗在群体接种(例如在大流行期间)方面具有一些优势:
- 它们更具成本效益。
- 它们的制造时间可能更短。
- 它们在疫苗冰箱中占用的存储空间更小。
多剂量小瓶的感染风险
使用多剂量小瓶的主要风险是由于用户操作失误导致感染控制措施失效,例如:
- 将非无菌针头插入小瓶中
- 重复使用受污染的注射器
- 不正确地储存已配好的注射器,以及储存时间超过制造商建议的时间。
- 已开封的多剂量小瓶的储存时间不得超过制造商的建议时间
不当使用多剂量疫苗瓶可能导致细菌和血源性病毒传播。然而,大多数此类事件的报告都发生在血液透析室等高风险场所,或使用麻醉剂但未涉及免疫接种的场所。
有关从多剂量小瓶中提取剂量的指导,请参见表。剂量提取方法。
方法 1 和 2 优于方法 3,因为它们可以避免疫苗覆盖注射针的外部,从而降低局部反应的风险。
| 方法一 | 方法二 | 方法三 | |
|---|---|---|---|
| 步 | 取出单剂量,并将剩余内容物储存在小瓶中** | 使用单独的抽血针和注射针抽取多剂药物 | 使用注射针抽取多剂药物。 |
| A | 将无菌抽血针连接到无菌注射器上。 将针头穿过塞子插入小瓶中。使用 45° 角,并保持针头斜面朝上。 | 将无菌抽血针连接到无菌注射器上。 将针头穿过塞子插入小瓶中。使用 45° 角,并保持针头斜面朝上。 | 将无菌注射针头连接到无菌注射器上。 将针头穿过塞子插入小瓶中。使用 45° 角,并保持针头斜面朝上。 |
| B | 抽取单剂量。请勿触摸针杆。 避免将针头反复插入和拔出药瓶。 | 抽取单剂量。请勿触摸针杆。 避免将针头反复插入和拔出药瓶。 | 抽取单剂量。请勿触摸针杆。 避免将针头反复插入和拔出药瓶。 |
| C | 取出装有抽血针的注射器。 不要将抽血针留在塞子里。 避免触摸小瓶顶部。 | 从抽血针上取下装满液体的注射器,并将抽血针留在塞子中。 避免触摸小瓶顶部。 | 取出装有药液和针头的注射器。 避免触摸小瓶顶部。 |
| D | 将装满液体的注射器从抽血针上取下。 接上新的无菌注射针。 | 取下已装满液体的注射器,并为其连接一根新的无菌注射针。 立即将新的无菌注射器连接到抽药针上,抽取下一剂药物。 将新的无菌注射针头连接到每个已装满的注射器上。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所有剂量都服用完毕。 | 如果不能立即给药,请使用安全的无菌技术将针头重新套上针鞘。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所有剂量都服用完毕。 |
| E | 尽快给药 | 尽快给药 | 尽快给药 |
| F | 不适用 | 用注射器抽取的剂量,如果在室温下保存,应在 1 小时内使用;如果储存在 2–8°C,应在 6 小时内使用。 请将本品存放于干净的容器中,并贴上清晰的标签:
如果怀疑注射器受到污染或无菌条件遭到破坏,则应丢弃该注射器。 | 用注射器抽取的剂量,如果在室温下保存,应在 1 小时内使用;如果储存在 2–8°C,应在 6 小时内使用。 请将本品存放于干净的容器中,并贴上清晰的标签:
如果怀疑注射器受到污染或无菌条件遭到破坏,则应丢弃该注射器。 |
给药途径
澳大利亚的大多数疫苗都是肌肉注射。只有少数疫苗是皮下注射、口服或皮内注射。
轮状病毒疫苗只能口服,绝对不能注射。
免疫接种人员需要接受皮内注射方面的专门培训。这对于两种疫苗尤为重要: Q 热疫苗和结核病疫苗 。
肌内注射
如果肌注疫苗被误皮下注射,请参阅肌注疫苗误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疫苗和免疫产品:
- dT (白喉-破伤风)疫苗
- DTPa 和 dTpa (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 DTPa 和 dTpa 联合疫苗
- 甲型肝炎疫苗和甲型肝炎联合疫苗
- 乙肝疫苗和乙肝联合疫苗——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且对基础疫苗接种疗程和后续肌肉注射均无反应的人,可以皮内注射乙肝疫苗(参见乙肝 )。
- Hiberix Hib 疫苗
- 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 含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 IPV )的联合疫苗——含 IPV 的联合疫苗采用肌肉注射; IPV (IPOL)采用皮下注射。
- 日本脑炎疫苗( JEspect )
- 13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 13vPCV )
- 15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 15vPCV )
- 20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 20vPCV )
- 伤寒 VI 多糖疫苗
- B 群脑膜炎球菌疫苗
- MenACWY (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
- 用于狂犬病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 PCECV )
- PVRV(纯化 Vero 细胞狂犬病疫苗)用于狂犬病
-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欣格瑞)
- RSV 单克隆抗体(nirsevimab 和 palivizumab)
- RSV 疫苗(Arexvy 和 Abrysvo)
- 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疫苗:
- IPV 疫苗 ——IPV (IPOL)采用皮下注射;含有 IPV 的联合疫苗采用肌肉注射。
- Varilrix(水痘疫苗)
- 日本脑炎疫苗(伊莫耶夫)
- Q 热疫苗——该疫苗采用皮下注射,但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免疫接种人员才能进行 Q 热皮内试验。
- 痘疫苗(JYNNEOS)
如果误将注册用于皮下注射的疫苗注射成了肌肉注射,通常无需重复注射。免疫反应不太可能受到影响。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
可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途径接种的疫苗:
- Act-Hib Hib 疫苗
- 流感疫苗——肌注途径优于皮下注射途径,因为肌注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较少。 6,7 然而,如果采用皮下注射,则无需再次接种疫苗。
- 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
- 麻疹、腮腺炎、 风疹三联疫苗
- 水痘疫苗(Varivax)
- 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 23vPPV )——肌内注射优于皮下注射,因为肌内注射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较少。 6,7 然而,如果采用皮下注射,则无需再次接种疫苗。
- 黄热病疫苗
皮内注射
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免疫接种人员才能进行皮内注射疫苗。
皮内注射疫苗:
口服
口服疫苗:
- 轮状病毒疫苗
- 霍乱疫苗
- 口服伤寒疫苗
为接种疫苗者做好准备
皮肤清洁
如果皮肤表面看起来干净,则无需使用消毒剂(例如酒精湿巾)擦拭 。8,4,9
酒精湿巾可能会加剧注射部位的反应,因为酒精可能会随疫苗进入体内。
如果使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清洁明显脏污的皮肤, 必须待皮肤干燥后再注射疫苗。这可以防止活疫苗失效,并降低注射部位出现刺激的可能性 。10
分散注意力技巧
分散注意力、放松和其他措施可以减轻幼儿接种疫苗后的不适和疼痛。 11-15 减轻儿童的不适感可能有助于家长按时带孩子接种未来的疫苗。
分散儿童注意力、减轻其接种疫苗时的不适感的方法包括: 11-17
- 用襁褓包裹并牢牢抱住婴儿(但不要抱得太紧)
- 允许婴儿在接种疫苗时进行母乳喂养
- 在注射前立即给婴儿服用甜味液体(需征得父母同意),例如 15-25%的蔗糖滴剂 18
- 让比较冷静的家长或祖父母陪同孩子
- 摇晃会发出响声的玩具(适用于婴儿和幼儿)
- 播放音乐
- 鼓励大一点的孩子用风车玩具或泡泡假装吹走疼痛。
- 使用 BUZZY® 蜜蜂(一种带有冷却垫的蜜蜂形状分散注意力装置)
- 使用 NeedleCalm 设备
- 使用虚拟现实头盔(例如 Smileyscope)
麻醉剂和冷冻喷雾剂
局部麻醉剂,例如 EMLA,不建议常规使用。对于过度恐惧或厌恶针头的儿童,可以考虑使用。这些产品需要在注射前 30-60 分钟涂抹。 19
Coolsense 是一种局部麻醉剂,涂抹后 10 秒内即可麻痹皮肤。可在注射前使用。
接种疫苗前15秒喷洒冷冻喷雾。这种喷雾对成人比对儿童更有效。这是因为儿童可能会将寒冷视为疼痛,而且喷洒冷冻喷雾也可能使儿童专注于接种过程。
由于存在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风险,不建议对 12 个月及以下的儿童使用局部利多卡因/丙胺卡因。 14
镇痛药
不建议在接种疫苗期间或接种疫苗后立即服用扑热息痛来降低发烧风险。
例外情况是,建议在 3 岁至 2 岁婴儿接种 B 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参见“接种疫苗后的不良事件” 。
在镇静状态下接种疫苗
镇静剂不应作为接种疫苗的一线选择,并且可能并非所有地区或场所都能提供。
许多患有焦虑症或行为障碍的人可以在社区安全地接种疫苗,采用非药物方法,例如营造低感官刺激环境、提供安抚人/物品、用音乐、视频或玩具分散注意力、运用放松技巧以及认知行为疗法(针对焦虑症/针头恐惧症)。对于患有严重焦虑症或针头恐惧症以及发育或行为障碍,且已用尽所有非药物方法均无法促进疫苗接种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
每次接种疫苗前,必须获得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如果患者不具备知情同意能力,则必须获得其父母、监护人或替代决策者的知情同意。绝不能使用镇静剂作为强制接种疫苗的手段。
镇静是指通过服用药物来抑制意识并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其程度各不相同:
- 抗焦虑治疗是指仅使用药物来减轻焦虑,患者仍然能够进行语言交流。
- 清醒镇静是指意识水平降低,在此过程中,患者仍能对口头指令或触觉刺激做出有目的的反应,且无需任何呼吸支持。
- 深度镇静会导致意识丧失,在此期间患者需要呼吸支持。
请参阅您当地医疗机构或部门关于镇静程序的具体操作政策和指南。镇静剂的选择和镇静程度(轻度或深度)应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现有资源(例如残疾联络服务,如有)以及当地的镇静程序指南来确定。
所有接受疫苗接种镇静的患者在接种后均需接受密切观察,以确保其从镇静剂的作用中恢复,并及时发现任何与疫苗相关的潜在不良反应(至少观察15分钟)。观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所选镇静剂和当地的镇静操作指南。
对于某些患者,在进行与主治无关的择期手术(需镇静或麻醉)期间进行机会性疫苗接种可能是合适的,应尽可能考虑,因为这可以避免再次镇静。机会性疫苗接种仅应在患者病情不危急的择期手术期间考虑。
当在进行其他手术时,如果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并同时接种疫苗,医护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 在与疫苗接种无关的手术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可能更难确定不良事件的归因。
- 疫苗接种后,多种不良反应叠加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例如发烧、肌肉酸痛、关节疼痛)。
- 疫苗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发热可能会干扰术后恢复过程。
虽然手术和麻醉会产生短暂(约 48 小时)的免疫调节作用,但预计这些作用不会干扰疫苗接种后的有效免疫反应 。20
大多数疫苗都适合在健康患者镇静状态下接种,但临床医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请遵循疾病章节中关于联合接种的现有指南。如需更多建议,请联系您所在辖区的专科免疫服务机构。
推荐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
建议作为常规注射部位的两个解剖部位是:
- 大腿前外侧( 见图。用于识别大腿前外侧股外侧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和图。 识别注射部位中的大腿前外侧股外侧肌注射部位 )
- 三角肌( 见图。用于识别三角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见“识别注射部位 ”部分)
除了三角肌可用于皮内注射外,其他可选部位还有前臂内侧和肩胛骨下方的上背部。
免疫接种人员应熟悉用于识别疫苗接种部位的解剖标志。本节中的图片不能替代培训。
另请参阅 “确定注射部位” 。
12个月以下的婴儿
股外侧肌(位于大腿前外侧)是推荐用于 12 个月及以上婴儿肌内注射疫苗的部位。这是因为股外侧肌是一块较大的肌肉,且不含可能因疫苗注射而受损的神经血管结构。参见图。用于识别大腿前外侧股外侧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图。大腿前外侧股外侧肌注射部位 。
不建议对 12 个月以下的婴儿进行三角肌肌肉注射疫苗。
年龄≥12个月的儿童
三角肌是 12 个月及以上儿童肌注疫苗的推荐部位。 见图。用于识别三角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
股外侧肌(位于大腿前外侧)也可用于 12 个月及以上儿童的疫苗接种。参见图示。图示为用于识别大腿前外侧股外侧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该部位仅适用于局部反应性较低的疫苗,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疫苗 (MMR )。
患有先天性肢体畸形的儿童
患有先天性肢体畸形的儿童应尽可能在未受影响的肢体上接种疫苗。他们也可以在臀腹区接种疫苗( 见图。用于识别臀腹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 21
戴石膏固定的儿童
佩戴人字形石膏的儿童可以在更换石膏时接种疫苗。
告知家长注意观察任何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的肿胀迹象的重要性。如果出现肿胀,他们应尽快咨询理疗师或医生 。21
对于使用石膏固定的儿童,三角肌可以作为疫苗接种的替代途径。如果选择此部位,务必避开桡神经。在12个月以下的婴儿中,桡神经位于三角肌附近的浅表位置。
预防
不要在臀背或臀部外上象限注射疫苗。这些部位可能导致免疫反应不佳。 22,23
免疫球蛋白可以肌注到臀部外上象限。不要使用其他象限。
青少年和成年人
三角肌是青少年和成人肌内注射疫苗的推荐部位。参见图。用于识别三角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
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可以在大腿前外侧注射疫苗。参见图示。图示为用于识别大腿前外侧股外侧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但是,为了降低注射部位反应的发生率,他们应该只在该肌肉注射反应原性最低的疫苗。
正在接受乳腺癌治疗的患者或淋巴水肿患者
避免给患有淋巴水肿的手臂注射药物。24-26 接种疫苗后手臂肿胀可能导致或加重淋巴水肿。 然而 ,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有限。
如果可能,请使用不同的部位,例如另一只手臂或大腿 。24-26
有关接受癌症治疗的人群接种疫苗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疫苗接种” 。
确定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的选择取决于受种者的年龄。请参阅 “推荐注射部位” 。这些图示仅供参考,免疫接种服务提供者应参考经批准的培训模块,以掌握正确的疫苗接种技术。
股前外侧肌(股外侧肌)
- 解开婴儿的尿布,完全暴露注射部位,以便通过观察和触诊轻松识别解剖标志。
- 将腿摆放成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股外侧肌放松( 见图。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位于大腿前外侧 )。
- 请识别以下解剖标志:
- 上界为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的中点(位于大转子水平)。
- 下部标记点为髌骨上部(位于股骨外侧髁水平)。
- 在股前侧两个标记点之间画一条假想线。正确的肌内注射部位位于这条线中点的外侧,即股外侧肌(前外侧)(参见图:用于识别股外侧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记; 图:股外侧肌注射部位 )。切勿在股前侧注射,以免损伤神经血管结构。
图. 用于识别股外侧肌前外侧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图示用于识别大腿前外侧股外侧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注射部位位于股外侧肌的中部,股外侧肌是位于大腿外侧的肌肉。
标志物包括大转子和股骨外侧髁——注射部位大约位于这两个水平面的中间位置。
图.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位于大腿前外侧

婴儿大腿照片,显示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位于大腿前外侧。
婴儿采取坐姿(略微后仰),一条腿抬起并略微弯曲。注射部位位于膝盖(股骨外侧髁)和股骨上端(大转子)之间大约中间的位置。
三角肌区域
- 将受检者的手臂完全露出,从肩膀顶部到肘部。如有必要,卷起受检者的袖子或脱掉衬衫。
- 找到肩峰(肩部尖端)和肱骨中部的肌肉附着点(三角肌粗隆)。
- 在肩胛骨下方,利用已确定的解剖标志( 见图:用于确定三角肌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绘制一个假想的倒三角形。三角肌注射部位位于肩峰和三角肌粗隆之间的中点,即肌肉的中部。
另请参阅避免与疫苗接种相关的肩部损伤 。
臀腹区
不要将此区域与臀背区(臀部)混淆。
臀中部是儿童(以及青少年和成人,具体操作请参考本节指南)接种疫苗的另一种选择。当需要在同一次就诊时接种多剂疫苗时,臀中部尤其适用。
臀腹区主要神经和血管分布相对较少,且臀肌厚度最大。 27,28 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始终较薄。 28,29
- 解开孩子的尿布,完全暴露注射部位,以便通过观察和触诊轻松识别解剖标志。
- 将孩子俯卧(面朝下)放在父母/照护者的腿上或诊疗台/床上,孩子的双臂贴近胸部。让孩子的双腿垂向地面( 见图。用于识别臀腹注射部位的解剖标记 )。
- 选择离您最近的注射部位。确保膝盖和髋部向内旋转,以放松注射部位的肌肉。
- 识别以下解剖标志( 见图。用于识别臀腹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
- 髂前上棘
- 股骨大转子
- 髂嵴
- 将手掌放在大转子(股骨最上方的骨性突起)上,拇指指向脐部。
- 将食指指向髂前上棘,张开中指指向髂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V”字形,勾勒出臀腹三角区。注射部位位于该区域的中心( 见图。用于识别臀腹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
在幼儿和婴儿中,手相对于这些解剖标志的位置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图所示 。用于识别臀腹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
图. 用于识别臀腹注射部位的解剖标志

一张婴儿照片,显示了臀腹注射部位。
婴儿躺在照护者的腿上,双腿呈约45度角。照护者右手按住婴儿的双脚,左手放在婴儿臀部,指示注射部位。中指指尖放在髂嵴上,食指指尖放在髂前上棘上,拇指指尖抵住食指,放在大转子上。
注射部位位于食指和中指张开形成的三角形的中间。
图。三角肌皮下注射

一名成年人正在接受三角肌皮下注射。
注射者用左手按住患者的肩膀,将针头向上插入三角肌,与手臂呈 45 度角。
疫苗接种准备
重要的是,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保持静止不动。然而,过度约束反而会加剧恐惧和肌肉紧张。本节将介绍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疫苗接种姿势。
12个月以下的婴儿
婴儿的拥抱姿势
将婴儿置于父母/照护者的腿上,采取半卧式拥抱姿势( 见图:将 3-12 个月大的婴儿置于拥抱姿势 )。父母/照护者应:
- 将婴儿内侧的手臂贴在父母/照护者的胸前。
- 牢牢抓住婴儿的外侧手臂和外侧腿。
- 屈曲婴儿外侧膝关节,放松股外侧肌,以便进行肌肉注射。
这个姿势也适用于幼儿。
图。将12个月以下的婴儿置于拥抱姿势。

一张照片,照片中婴儿被照护者抱在腿上,呈依偎姿势。
婴儿坐在照护者的左腿上,身体略微后仰。照护者的右臂环抱着婴儿,固定住婴儿外侧的手臂。婴儿内侧的手臂贴在照护者的胸前。照护者的另一只手(左手)将婴儿外侧(右)的脚放在自己的大腿上。
注射部位为大腿前外侧的股外侧肌。
将婴儿安置在检查台上
将婴儿仰卧在检查台上,双脚朝向您。家长/照护者可以站在您旁边,固定并分散婴儿的注意力。
用非注射手托住婴儿的髌骨,保持婴儿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针头插入后,用非注射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的针座。
与让孩子保持直立姿势相比,让孩子仰卧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疼痛。 19 其机制尚不明确。
年龄≥12个月的儿童
适合大孩子的拥抱姿势
让孩子侧坐在家长/照护者的腿上。家长/照护者应该:
- 将需要注射的手臂靠近孩子的身体,并在肘部固定。
- 将孩子的另一只胳膊塞到父母/照护者的腋下,并放在父母/照护者的背后。
- 将孩子的双腿夹在父母/照护者的双腿之间。
图。将年龄较大的孩子摆成拥抱姿势。

一张孩子蜷缩着身子的照片。
一个大约2-3岁的孩子侧坐在照护者的腿上,侧卧在左侧。孩子的双腿夹在照护者的两腿之间。照护者的左臂环抱着孩子的背部,将孩子的左臂紧紧地贴在孩子的侧腰上。照护者的右手则将孩子的左手轻轻地放在孩子的腹部。
孩子的内侧(右侧)手臂被塞进照护者的左侧腋窝下。这样就可以看到孩子左侧三角肌的注射部位。
跨式骑乘
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面向父母/照护者,双腿跨坐在父母/照护者的腿上。孩子的双臂应交叉放在身前,父母/照护者应将孩子抱在胸前。
或者,孩子可以“拥抱”父母/照护者,父母/照护者的手臂环抱着孩子的手臂,形成一个相互拥抱的姿势( 见图:将孩子置于跨坐姿势 )。这种姿势便于按摩到双侧三角肌和双侧大腿前外侧肌群。
图。将儿童置于跨坐姿势

一张儿童跨坐姿势的照片。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跨坐在照护者身上,照护者将孩子抱在胸前。孩子双腿分开跨在照护者的腿上。照护者用左臂紧紧地抱着孩子。孩子的右臂被夹在照护者的左腋下。照护者用右手托住孩子的左肘,使其贴紧身体。
孩子左臂三角肌注射部位已暴露。
同一次就诊时注射多种疫苗
如果一个人需要接种多种疫苗,应将疼痛感最强的疫苗(例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最后接种(如果已知的话)。这可能有助于减轻整体疼痛反应。
记录每次注射的位置,以便在儿童出现局部不良反应时能够确定疫苗来源。
12个月以下的婴儿
如果一次就诊仅需接种两种疫苗,建议每条大腿各接种一剂。如果一次就诊需接种两种以上疫苗,则每条大腿可接种两剂,但两剂之间应间隔 2.5 厘米。
图. 推荐的12个月以下婴儿前外侧大腿多次疫苗注射技术

一名12个月以下婴儿被抱在怀里,准备进行大腿前外侧注射。两个注射点位于同一条大腿上,相距至少2.5厘米。第三次注射应在另一条大腿上进行。
12个月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
如果只安排接种两种疫苗,建议每侧三角肌各接种一种。如果一次就诊需要接种两种以上疫苗,则接种方案将取决于三角肌的肌肉量。
如果三角肌足够大,可以向每块三角肌注射最多 2 次(间隔 2.5 厘米)。
如果三角肌质量较小,则需在任一侧大腿前外侧进行进一步注射(如果在同一条大腿上注射 2 剂疫苗,则间隔 2.5 厘米)。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拥抱或跨坐姿势( 见图。将年龄较大的儿童置于拥抱姿势和图。将儿童置于跨坐姿势 )可以在一次接种疫苗的过程中接触到多个肢体。
由两名免疫接种人员同时进行注射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或反对由两名免疫接种人员同时接种疫苗,而不是先后接种 。30,31
两项研究均未发现同时给药和顺序给药对儿童疼痛反应有差异 。30,31
如果符合以下条件,2 个免疫接种服务提供者可以同时接种疫苗:
- 有多家免疫接种服务机构可供选择
- 已向家长解释了该技术。
- 家长同意
- 可以安全地进入不同的注射部位。
疫苗注射技术
肌内注射技术32,33
- 对于肌肉注射 ,大多数情况下使用 25 毫米针头(参见表 。疫苗接种推荐针头尺寸、长度和角度 )。
- 根据注射部位,调整肢体位置,使注射疫苗的肌肉放松。
- 以 90°角刺入皮肤,以便针头能够安全地插入肌肉层深处。34 如果注射角度为 30°至 70°,针头应该能够到达肌肉层 。35
- 注射疫苗前无需回拉注射器活塞。14 回抽会因针头在组织中停留时间延长和针头晃动而加剧疼痛。
确保疫苗注射到肌肉组织而非皮下组织。对于大多数疫苗而言,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并提高免疫原性 。 14,36-39
皮下注射技术
以 45°角将疫苗皮下注射到脂肪组织中。皮下注射疫苗的标准针头为 25-27 号,长 16 毫米。参见表格:疫苗注射推荐针头尺寸、长度和角度 。
如果误将注册用于皮下注射的疫苗注射成了肌肉注射,通常无需重复注射。免疫反应不太可能受到影响。
皮内注射技术
皮内注射适用于以下情况:
- 卡介苗
- Q 热皮肤试验
- 狂犬疫苗
- 痘苗疫苗(JYNNEOS);JYNNEOS 也可皮下注射。
- 乙肝疫苗(在特定情况下)
建议使用 26 或 27 号、10 毫米的针头。
皮内注射技术需要专门培训。只有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才能使用此技术。
- 使用短(10 毫米)、26-27 号、短斜面的针头。(参见表格:疫苗接种推荐针头尺寸、长度和角度。)使用已连接针头的胰岛素注射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溢出的风险。
- 将疫苗注射到三角肌附着于肱骨的部位,即上臂中点上方。选择此注射部位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瘢痕疙瘩形成的风险。
- 用拇指和食指拉紧皮肤。将刀片斜面朝上插入真皮层,深度约为2毫米。刀片斜面应能透过透明的表皮清晰可见。
- 注射时应该感觉到明显的阻力。如果没有阻力,针头可能还在皮下组织内。正确的皮内注射应该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直径约 7 毫米、类似橘皮的白色小泡。
- 如果注射部位不在皮内,则拔出针头,在新的部位重新注射。
| 接种疫苗者的年龄或体型 | 针型 | 针头插入角度 |
|---|---|---|
| 婴儿、儿童或成人均可接种肌注疫苗 | 22–25号线规,25毫米长 | 与蒙皮平面成 90° 角 |
| 早产儿(妊娠不足37周)至2个月大,和/或体重非常轻的婴儿 | 23–25号线规,16毫米长 | 与蒙皮平面成 90° 角 |
| 体型非常大或肥胖的人 | 22–25号线规,长38毫米 | 与蒙皮平面成 90° 角 |
| 所有人群均采用皮下注射 | 25–27号线规,16毫米长 | 与蒙皮平面成 45° 角 |
| 所有人群均采用皮内注射 | 26–27号线规,10毫米长 | 与皮肤平面成 5-15° 角 |
| 参考文献:Kroger 等人, 14; Diggle 和 Deeks, 32 ;Diggle 等人, 34; Poland 等人, 36 ;Cook 等人, 40 | ||
疫苗接种错误
以下列出了疫苗接种错误方面的指导原则。可能需要与患者进行风险/获益讨论,以确定是否需要补种一剂。
所有疫苗接种错误:
- 遵循公开披露原则,将给药错误告知接受者/照护者。
- 提供有关监测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以及何时就医的建议
- 回顾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考虑采取措施防止此类错误再次发生。
- 即使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也应将该错误作为不良事件报告,可通过您所在州或地区的卫生部门或直接向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 (TGA) 报告。
- 如果某剂疫苗被判定无效,但已录入澳大利亚免疫登记册(AIR),您可能需要通知 AIR。最好的方法是拨打 1800 653 809。
误将肌注疫苗皮下注射
如果误将仅注册用于肌肉注射的疫苗皮下注射,则可能无法识别为免疫原性途径;考虑重复注射。
使用短针进行肌肉注射疫苗可能会导致意外皮下注射 。这会增加发生严重局部不良事件的风险,特别是使用铝佐剂疫苗(例如乙肝疫苗、 百白破疫苗 、 百白破联合疫苗或 dT 疫苗)时。
皮下注射疫苗时,应始终重复接种。
皮下注射灭活狂犬病毒疫苗( PCECV )无效,必须重复接种。参见狂犬病和其他狂犬病毒。
剂量错误
如果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疫苗的过程中断(例如注射器与针头断开,或者使用了正确的抗原但年龄配方不正确,导致注射的疫苗剂量(估计)不足预期剂量的一半 ),则应尽快补种剂量。
如果婴儿在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后几分钟内吐出或呕吐出大部分疫苗,则可以在同一次就诊时再次接种一剂。
如果婴儿吐出或呕吐出少量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则无需重复接种。吐出的(不完整的)剂量仍然被视为有效剂量。
参见轮状病毒 。
如果给药剂量高于批准剂量,应报告该错误,并告知受药者可能发生的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无需重复给药。
参考
- 国家疫苗储存指南:力争达到 5 级。第 2 版。堪培拉:澳大利亚政府卫生与老龄部;2013 年。https://beta.health.gov.au/resources/publications/national-vaccine-stor…
- 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 NHMRC )。澳大利亚医疗保健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堪培拉: NHMRC ;2019。https://www.nhmrc.gov.au/about-us/publications/australian-guidelines-pr…-infection-healthcare-2019
- Ryan K、Havers S、Olsen K、Grayson ML(编)。手部卫生的 5 个重要时刻。墨尔本:澳大利亚手部卫生协会;2017。https://hha.org.au/component/jdownloads/send/5-implementation/48-hha-ma…
- Hutin Y、Hauri A、Chiarello L 等。皮内、皮下和肌肉注射的最佳感染控制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公报 2003;81:491-500。
- Vidor E.疫苗内和疫苗间干扰的性质和后果。比较病理学杂志 2007;137 增刊 1:S62-6。
- Ruben FL,Jackson GG。一种新的亚单位流感疫苗:与标准疫苗相比的可接受性以及剂量对抗原性的影响。传染病杂志 1972;125:656-64。
- Cook IF、Pond D、Hartel G. 23 价肺炎球菌疫苗在老年人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后的比较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 。疫苗 2007;25:4767-74。
- Wong H、Moss C、Moss SM 等。酒精皮肤清洁对疫苗相关感染和局部皮肤反应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人类疫苗和免疫治疗 2019;15:995-1002。
- Del Mar CB、Glasziou PP、Spinks AB、Sanders SL。注射前用异丙醇擦拭真的有必要吗?澳大利亚医学杂志 2001;174:306。
- Cocoman A, Murray J. 肌内注射:是否需要拭子检查。爱尔兰护理世界 2007;15:26-7。
- Felt BT、Mollen E、Diaz S 等。行为干预可减轻婴儿接种疫苗时的痛苦。儿科和青少年医学档案 2000;154:719-24。
- Halperin SA、McGrath P、Smith B、Houston T. 利多卡因-丙胺卡因贴剂可减轻皮下注射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引起的疼痛,但不会对抗体反应产生不利影响。儿科学杂志 2000;136:789-94。
- Reis EC、Roth EK、Syphan JL、Tarbell SE、Holubkov R. 有效减轻婴幼儿多次免疫注射的疼痛。儿科和青少年医学档案 2003;157:1115-20。
- Kroger AT、Duchin J、Vázquez M. 免疫接种通用最佳实践指南。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 (ACIP) 最佳实践指南。亚特兰大,佐治亚州: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7。https://www.cdc.gov/vaccines/hcp/acip-recs/general-recs/index.html
-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减轻接种疫苗时的疼痛:世卫组织立场文件——2015 年 9 月。《每周流行病学记录》2015;90:505-10。
- Lee VY、Caillaud C、Fong J、Edwards KM。改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疫苗相关疼痛、痛苦或恐惧——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措施的系统性研究。人类疫苗和免疫治疗学 2018;14:2737-47。
- Ellerton K、Tharmarajah H、Medres R 等。VRIMM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用于缓解幼儿免疫接种疼痛——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方案。BMJ Open 2020;10:e038354。
- Kassab M、Sheehy A、King M、Fowler C、Foureur M. 25% 口服葡萄糖对 2 个月大婴儿免疫接种镇痛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国际护理研究杂志 2012;49:249-56。
- Taddio A、Appleton M、Bortolussi R 等。减轻儿童疫苗接种疼痛:循证临床实践指南。CMAJ 加拿大医学会杂志 2010;182:E843-55。
- Siebert JN、Posfay-Barbe KM、Habre W、Siegrist CA。麻醉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其对儿童疫苗接种的影响:证据综述。儿科麻醉 2007;17:410-20。
- Clarke S, McKay M. 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家长和护理专业人员的髋人字石膏指南进行审核。骨科护理杂志 2006;10:128-37。
- de Lalla F、Rinaldi E、Santoro D、Pravettoni G. 不同注射部位和不同途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反应:一项对照随机研究。欧洲流行病学杂志 1988;4:256-8。
- Shaw FE, Jr., Guess HA, Roets JM 等。解剖注射部位、年龄和吸烟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疫苗 1989;7:425-30。
- 国家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心 (NBOCC)。继发性淋巴水肿研究证据综述:发病率、预防、危险因素和治疗。萨里山:NBOCC;2008。https://canceraustralia.gov.au/publications-and-resources/cancer-austra…
- Erickson VS、Pearson ML、Ganz PA、Adams J、Kahn KL。乳腺癌患者的手臂水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 2001;93:96-111。
- Petrek JA, Pressman PI, Smith RA.淋巴水肿:研究和管理中的最新问题。CA:临床癌症杂志 2000;50:292-307。
- Zelman S. 肌肉注射技术笔记: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和并发症。美国医学科学杂志 1961;241:563-74。
- Greenway K. 使用臀腹侧部位进行肌内注射 。护理标准 2004;18:39-42。
- Michaels L, Poole RW.臀部注射肉芽肿。加拿大医学会杂志 1970;102:626-8。
- Horn MI, McCarthy AM. 儿童对序贯免疫注射与同时免疫注射的反应。儿科健康护理杂志 1999;13:18-23。
- Schechter NL、Zempsky WT、Cohen LL 等。儿童免疫接种期间的疼痛减轻:循证回顾和建议。儿科学 2007;119:e1184-98。
- Diggle L, Deeks J. 针头长度对 4 个月大婴儿常规免疫接种局部反应发生率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BMJ 2000;321:931-3。
- Groswasser J、Kahn A、Bouche B 等。通过超声测定皮下和肌肉层厚度评估针头长度和注射技术对婴幼儿有效肌内疫苗输送的影响。儿科学 1997;100:400-3。
- Diggle L、Deeks JJ、Pollard AJ。针头大小对婴儿疫苗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BMJ 2006;333:571。
- Katsma DL, Katsma R. 90°角肌内注射的迷思。护士教育家 2000;25:34-7。
- Poland GA、Borrud A、Jacobson RM 等。三角肌脂肪垫厚度的测定:对成人免疫接种中针头长度的影响。JAMA 1997;277:1709-11。
- Ipp MM、Gold R、Goldbach M 等。18 个月龄儿童接种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和针头长度的影响。儿科学 1989;83:679-82。
- Mark A、Carlsson RM、Granström M. 皮下注射与肌肉注射用于青少年加强型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的比较。疫苗 1999;17:2067-72。
- Ruben FL、Froeschle JE 、Meschievitz C 等。选择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给药途径:肌内注射与皮下注射。临床传染病 2001;32:170-2。
- Cook IF、Williamson M、Pond D. 老年人三角肌肌内注射所需针头长度的定义:一项超声研究。疫苗 2006;24:937-40。
页面历史记录
Hits: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