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1 Spikevax(2025-2026 年配方)处方信息:6 个月及以上人群适用 – 美国 – 英文
- 1.1 疫苗接种状态(2、3)
- 1.2 完整处方信息:目录 *
- 1.3 完整处方信息
- 1.3.1 1 适应证与用途
- 1.3.2 2 剂量与给药方式
- 1.3.3 3 剂型与规格
- 1.3.4 4 禁忌证
- 1.3.5 5 警告与注意事项
- 1.3.6 6 不良反应
- 1.3.6.1 6.1 临床试验经验
- 1.3.6.1.1 18 岁及以上成人
- 1.3.6.1.1.1 未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1)
- 1.3.6.1.1.2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1.3.6.1.1.3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 1.3.6.1.1.4 严重不良事件
- 1.3.6.1.1.5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2)
- 1.3.6.1.1.6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1.3.6.1.1.7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 1.3.6.1.1.8 严重不良事件
- 1.3.6.1.1.9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 1.3.6.1.1.10 严重不良事件
- 1.3.6.1.1.11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单剂(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疫苗)(研究 5)
- 1.3.6.1.1.12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1.3.6.1.1.13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 1.3.6.1.1.14 严重不良事件
- 1.3.6.1.2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
- 1.3.6.1.2.1 未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3)
- 1.3.6.1.2.2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1.3.6.1.2.3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 1.3.6.1.2.4 严重不良事件
- 1.3.6.1.2.5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3)
- 1.3.6.1.2.6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1.3.6.1.2.7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 1.3.6.1.2.8 严重不良事件
- 1.3.6.1.2.9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单剂(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疫苗)(研究 3)
- 1.3.6.1.2.10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1.3.6.1.2.11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 1.3.6.1.2.12 严重不良事件
- 1.3.6.1.3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
- 1.3.6.1.1 18 岁及以上成人
- 1.3.6.2 6.2 上市后经验
- 1.3.6.1 6.1 临床试验经验
- 1.3.7 8 特殊人群用药
- 1.3.8 11 药品描述
- 1.3.9 12 临床药理学
- 1.3.10 13 非临床毒理学
- 1.3.11 14 临床试验
- 1.3.12 16 药品供应 / 储存与操作
- 1.3.13 17 患者咨询信息
SPIKEVAX (COVID-19 Vaccine, mRNA) injectable suspension, for intramuscular use 2025-2026 Formula
5efa7d9d-05e8-46b5-945a-637c2867bd00_viewable_rendition__v.pdf
Spikevax(2025-2026 年配方)处方信息:6 个月及以上人群适用 – 美国 – 英文
疫苗接种状态(2、3)
处方信息要点
2025-2026 年配方
美国首次批准时间:2022 年
近期重大变更
- 适应证与用途(1):2025 年 7 月
- 剂量与给药方式,给药准备(2.1):2025 年 7 月
- 剂量与接种程序(2.3):2025 年 7 月
- 警告与注意事项,心肌炎和心包炎(5.2):2025 年 6 月
适应证与用途
- 65 岁及以上人群;
- 6 个月至 64 岁人群,且至少存在一种基础疾病,使该人群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较高。(1)
剂量与给药方式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人群(根据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次划分)(2.3)
| 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次 a | 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
|---|---|
| 0 剂 b | 2 剂 c,每剂 0.25 毫升 第 1 剂:第 0 个月 第 2 剂:第 1 个月 |
| 1 剂 | 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 1 个月接种 |
| ≥2 剂 | 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最后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2 个月接种 |
b 既往未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c 在疫苗接种系列期间从 23 个月龄满 2 岁的人群,两剂均应接种 Spikevax。
2 岁及以上人群(无论既往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状态)
| 年龄 | 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
|---|---|
| 2 岁至 11 岁 | 单剂,0.25 毫升 |
| 12 岁及以上 | 单剂,0.5 毫升 |
| 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 | 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 |
剂型与规格
-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单剂 0.25 毫升。(3)
- 12 岁及以上人群:单剂 0.5 毫升。(3)
禁忌证
警告与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 6 个月至 36 个月龄受试者:烦躁 / 哭闹(最高达 82.8%)、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7.2%)、嗜睡(最高达 52.2%)、食欲下降(最高达 46.5%)、发热(最高达 26.8%)、红斑(最高达 19.2%)、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9.2%)以及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2.2%)。(6)
- 37 个月至 11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8.4%)、疲劳(最高达 73.2%)、头痛(最高达 62.2%)、肌痛(最高达 35.3%)、寒战(最高达 34.6%)、恶心 / 呕吐(最高达 29.3%)、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0%)、发热(最高达 25.8%)、红斑(最高达 24.1%)、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22.3%)以及关节痛(最高达 21.3%)。(6)
- 12 岁至 17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0.6%)、疲劳(最高达 58.1%)、头痛(最高达 56.3%)、肌痛(最高达 40.1%)、寒战(最高达 30.2%)、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8%)、关节痛(最高达 23.9%)、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7.9%)以及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3.3%)。(6)
- 18 岁至 64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86.3%)、疲劳(最高达 62.0%)、头痛(最高达 58.9%)、肌痛(最高达 49.6%)、关节痛(最高达 41.9%)、寒战(最高达 40.3%)、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4.8%)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6.7%)。(6)
-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6.3%)、疲劳(最高达 58.1%)、肌痛(最高达 47.4%)、头痛(最高达 42.1%)、关节痛(最高达 39.5%)、寒战(最高达 18.4%)以及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4.3%)。(6)
完整处方信息:目录 *
- 适应证与用途
- 剂量与给药方式
2.1 给药准备
2.2 给药方式
2.3 剂量与接种程序
- 剂型与规格
- 禁忌证
- 警告与注意事项
5.1 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
5.2 心肌炎和心包炎
5.3 晕厥
5.4 免疫功能改变
5.5 疫苗有效性的局限性
- 不良反应
6.1 临床试验经验
6.2 上市后经验
- 特殊人群用药
8.1 妊娠期用药
8.2 哺乳期用药
8.4 儿科用药
8.5 老年用药
8.6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用药
- 药品描述
- 临床药理学
12.1 作用机制
- 非临床毒理学
13.1 致癌性、致突变性、对生育能力的损害
- 临床试验
14.1 18 岁及以上成人
14.2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
14.3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
- 参考文献
- 药品供应 / 储存与操作
- 患者咨询信息
完整处方信息
1 适应证与用途
- 65 岁及以上人群;
- 6 个月至 64 岁人群,且至少存在一种基础疾病,使该人群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较高。
2 剂量与给药方式
2.1 给药准备
- 确认预充式注射器标签上注明 “2025-2026 年配方”。
- 如 Spikevax 预充式注射器处于冷冻状态,使用前需按以下说明解冻。
| 2-8°C(36-46°F)冰箱解冻 | 15-25°C(59-77°F)室温解冻 | |
|---|---|---|
| 10 支装注射器纸盒 | 解冻 2 小时 40 分钟 | 解冻 1 小时 20 分钟 |
| 2 支装注射器纸盒 | 解冻 1 小时 40 分钟 | 解冻 40 分钟 |
| 单支注射器(从纸盒中取出) | 解冻 1 小时 40 分钟 | 解冻 40 分钟 |
- 解冻后不得再次冷冻。
- 只要溶液和容器条件允许,肠外给药的药品在给药前应目视检查是否存在颗粒物和变色情况。
- Spikevax 为白色至类白色混悬液,可能含有白色或半透明的药品相关颗粒物。如疫苗出现变色或含有其他颗粒物,不得给药。
- 禁止摇晃。
- 保持针尖帽朝上,逆时针旋转取下针尖帽,直至针尖帽脱落。取下针尖帽时动作需缓慢平稳,避免在旋转的同时拉扯针尖帽。
- 顺时针旋转连接针头,直至针头牢固固定在注射器上。
2.2 给药方式
2.3 剂量与接种程序
| 既往接种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剂次 a | 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
|---|---|
| 0 剂 b | 2 剂 c,每剂 0.25 毫升 第 1 剂:第 0 个月 第 2 剂:第 1 个月 |
| 1 剂 | 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 1 个月接种 |
| ≥2 剂 | 单剂,0.25 毫升 在既往接种最后 1 剂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a 后≥2 个月接种 |
b 既往未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c 在疫苗接种系列期间从 23 个月龄满 2 岁的人群,两剂均应接种 Spikevax。
| 年龄 | Spikevax 给药方案、剂量及接种程序 |
|---|---|
| 2 岁至 11 岁 | 单剂,0.25 毫升 |
| 12 岁及以上 | 单剂,0.5 毫升 |
| 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 | 若既往接种过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在最后 1 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2 个月接种本疫苗 |
3 剂型与规格
-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单剂 0.25 毫升。
- 12 岁及以上人群:单剂 0.5 毫升。
4 禁忌证
5 警告与注意事项
5.1 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
5.2 心肌炎和心包炎
5.3 晕厥
5.4 免疫功能改变
5.5 疫苗有效性的局限性
6 不良反应
| 研究 | 年龄 | 给药方案 | 疫苗接种人数 |
|---|---|---|---|
| 研究 1(NCT04470427) | 18 岁及以上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100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15184 |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50 微克 mRNA) | 19609b | ||
| 研究 2(NCT04405076) | 18 岁及以上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50 微克 mRNA) | 171 |
| 研究 3(NCT04649151) | 12 岁至 17 岁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100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2486 |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50 微克 mRNA) | 1405 | ||
| 单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c(含 50 微克 mRNA) | 379 | ||
| 研究 4(NCT04796896) | 6 岁至 11 岁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50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3708 |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 Spikevaxa(含 25 微克 mRNA) | 2290 | ||
| 2 岁至 5 岁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3671 | |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 | 1514 | ||
| 6 个月至 23 个月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a(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2438 | |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 | 1252 | ||
| 研究 5(NCT04927065) | 18 岁及以上 | 第二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c(含 50 微克 mRNA) | 511 |
| 研究 6(NCT05436834) | 2 岁至 5 岁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261 |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 | 425 | ||
| 2 岁至 4 岁 | 单剂:Spikevax(2023-2024 年配方)e(含 25 微克 mRNA) | 199 | |
| 6 个月至 23 个月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130 | |
| 基础免疫系列:2 剂 Spikevax(2023-2024 年配方)e(每剂含 25 微克 mRNA),间隔 1 个月 | 399 | ||
| 第一剂加强剂量:单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d(含 10 微克 mRNA) | 114 |
b 包括 10 名未接种过 Spikevax 基础免疫系列却接种了 1 剂 Spikevax(含 50 微克 mRNA)的受试者。
c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武汉株(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4、BA.5 系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疫苗。
d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武汉株(原始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BA.1 系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疫苗。
e 编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 XBB.1.5 系病毒刺突(S)糖蛋白的疫苗。
- 6 个月至 36 个月龄受试者:烦躁 / 哭闹(最高达 82.8%)、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7.2%)、嗜睡(最高达 52.2%)、食欲下降(最高达 46.5%)、发热(最高达 26.8%)、红斑(最高达 19.2%)、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9.2%)以及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2.2%)。
- 37 个月至 11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8.4%)、疲劳(最高达 73.2%)、头痛(最高达 62.2%)、肌痛(最高达 35.3%)、寒战(最高达 34.6%)、恶心 / 呕吐(最高达 29.3%)、腋窝(或腹股沟)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0%)、发热(最高达 25.8%)、红斑(最高达 24.1%)、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22.3%)以及关节痛(最高达 21.3%)。
- 12 岁至 17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90.6%)、疲劳(最高达 58.1%)、头痛(最高达 56.3%)、肌痛(最高达 40.1%)、寒战(最高达 30.2%)、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7.8%)、关节痛(最高达 23.9%)、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7.9%)以及注射部位肿胀(最高达 13.3%)。
- 18 岁至 64 岁龄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86.3%)、疲劳(最高达 62.0%)、头痛(最高达 58.9%)、肌痛(最高达 49.6%)、关节痛(最高达 41.9%)、寒战(最高达 40.3%)、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24.8%)以及恶心 / 呕吐(最高达 16.7%)。
- 65 岁及以上受试者:注射部位疼痛(最高达 76.3%)、疲劳(最高达 58.1%)、肌痛(最高达 47.4%)、头痛(最高达 42.1%)、关节痛(最高达 39.5%)、寒战(最高达 18.4%)以及腋窝肿胀 / 触痛(最高达 14.3%)。
6.1 临床试验经验
18 岁及以上成人
未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1)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Spikevax – 第 1 剂(N=11406)n(%) | Spikevax – 第 2 剂(N=11000)n(%) | 安慰剂 a – 第 1 剂(N=11402)n(%) | 安慰剂 a – 第 2 剂(N=10929)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 | 9908(86.9) | 9893(89.9) | 2183(19.1) | 2048(18.7) |
| 疼痛,3 级 b | 366(3.2) | 506(4.6) | 23(0.2) | 22(0.2) |
| 腋窝肿胀 / 触痛 | 1322(11.6) | 1777(16.2) | 567(5.0) | 474(4.3) |
|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 | 37(0.3) | 47(0.4) | 13(0.1) | 12(0.1)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766(6.7) | 1399(12.7) | 42(0.4) | 46(0.4) |
| 肿胀(硬块),3 级 c | 62(0.5) | 183(1.7) | 3(<0.1) | 5(<0.1)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354(3.1) | 989(9.0) | 54(0.5) | 53(0.5) |
| 红斑(发红),3 级 c | 34(0.3) | 210(1.9) | 11(<0.1) | 12(0.1)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疲劳 | 4385(38.5) | 7453(67.8) | 3281(28.8) | 2701(24.7) |
| 疲劳,3 级 d | 121(1.1) | 1178(10.7) | 83(0.7) | 88(0.8) |
| 疲劳,4 级 e | 1(<0.1) | 0(0) | 0(0) | 0(0) |
| 头痛 | 4028(35.3) | 6929(63.0) | 3303(29.0) | 2775(25.4) |
| 头痛,3 级 f | 220(1.9) | 559(5.1) | 163(1.4) | 132(1.2) |
| 肌痛 | 2700(23.7) | 6789(61.7) | 1625(14.3) | 1425(13.0) |
| 肌痛,3 级 d | 74(0.6) | 1116(10.1) | 38(0.3) | 42(0.4) |
| 关节痛 | 1892(16.6) | 5010(45.6) | 1327(11.6) | 1180(10.8) |
| 关节痛,3 级 d | 47(0.4) | 650(5.9) | 30(0.3) | 37(0.3) |
| 关节痛,4 级 e | 1(<0.1) | 0(0) | 0(0) | 0(0) |
| 寒战 | 1050(9.2) | 5357(48.7) | 730(6.4) | 662(6.1) |
| 寒战,3 级 g | 17(0.1) | 164(1.5) | 8(<0.1) | 15(0.1) |
| 恶心 / 呕吐 | 1068(9.4) | 2355(21.4) | 908(8.0) | 807(7.4) |
| 恶心 / 呕吐,3 级 h | 6(<0.1) | 11(0.1) | 8(<0.1) | 8(<0.1) |
| 发热 | 102(0.9) | 1909(17.4) | 37(0.3) | 38(0.3) |
| 发热,3 级 i | 10(<0.1) | 185(1.7) | 1(<0.1) | 2(<0.1) |
| 发热,4 级 j | 4(<0.1) | 12(0.1) | 4(<0.1) | 2(<0.1) |
|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 2656(23.3) | 6307(57.3) | 1523(13.4) | 1254(11.5) |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4 级疲劳、关节痛: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
f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g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h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i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j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 Spikevax – 第 1 剂(N=3760)n(%) | Spikevax – 第 2 剂(N=3691)n(%) | 安慰剂 a – 第 1 剂(N=3749)n(%) | 安慰剂 a – 第 2 剂(N=3649)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 | 2780(73.9) | 3071(83.2) | 482(12.9) | 438(12.0) |
| 疼痛,3 级 b | 50(1.3) | 100(2.7) | 32(0.9) | 19(0.5) |
| 腋窝肿胀 / 触痛 | 231(6.1) | 315(8.5) | 155(4.1) | 97(2.7) |
|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 | 12(0.3) | 21(0.6) | 14(0.4) | 8(0.2)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169(4.5) | 408(11.1) | 23(0.6) | 14(0.4) |
| 肿胀(硬块),3 级 c | 20(0.5) | 72(2.0) | 3(<0.1) | 7(0.2)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91(2.4) | 285(7.7) | 23(0.6) | 15(0.4) |
| 红斑(发红),3 级 c | 8(0.2) | 77(2.1) | 2(<0.1) | 3(<0.1)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疲劳 | 1251(33.3) | 2154(58.4) | 852(22.7) | 717(19.6) |
| 疲劳,3 级 d | 30(0.8) | 255(6.9) | 22(0.6) | 20(0.5) |
| 头痛 | 922(24.5) | 1708(46.3) | 723(19.3) | 652(17.9) |
| 头痛,3 级 e | 53(1.4) | 107(2.9) | 34(0.9) | 33(0.9) |
| 肌痛 | 742(19.7) | 1740(47.2) | 444(11.9) | 399(10.9) |
| 肌痛,3 级 d | 17(0.5) | 205(5.6) | 9(0.2) | 10(0.3) |
| 关节痛 | 618(16.4) | 1293(35.1) | 457(12.2) | 399(10.9) |
| 关节痛,3 级 d | 13(0.3) | 125(3.4) | 8(0.2) | 7(0.2) |
| 寒战 | 201(5.3) | 1143(31.0) | 148(4.0) | 151(4.1) |
| 寒战,3 级 f | 7(0.2) | 27(0.7) | 6(0.2) | 2(<0.1) |
| 恶心 / 呕吐 | 194(5.2) | 439(11.9) | 167(4.5) | 134(3.7) |
| 恶心 / 呕吐,3 级 g | 4(0.1) | 10(0.3) | 5(0.1) | 3(<0.1) |
| 恶心 / 呕吐,4 级 h | 0(0) | 1(<0.1) | 0(0) | 0(0) |
| 发热 | 10(0.3) | 367(9.9) | 7(0.2) | 5(0.1) |
| 发热,3 级 i | 1(<0.1) | 18(0.5) | 1(<0.1) | 0(0) |
| 发热,4 级 j | 0(0) | 1(<0.1) | 2(<0.1) | 1(<0.1) |
|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 673(17.9) | 1548(41.9) | 477(12.7) | 331(9.1) |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g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h 4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因低血压休克)。
i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j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2)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接种单剂(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疫苗)(研究 5)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 N=402-403 n(%) | Spikevax 加强剂量 N=210 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 | 347(86.3) | 174(82.9) |
| 疼痛,3 级 a | 19(4.7) | 4(1.9) |
| 腋窝肿胀 / 触痛 | 91(22.6) | 38(18.1) |
|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a | 1(0.2) | 4(1.9)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32(8.0) | 14(6.7) |
| 肿胀(硬块),3 级 b | 2(0.5) | 2(1.0)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17(4.2) | 10(4.8) |
| 红斑(发红),3 级 b | 3(0.7) | 1(0.5)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疲劳 | 243(60.3) | 114(54.3) |
| 疲劳,3 级 c | 14(3.5) | 7(3.3) |
| 头痛 | 210(52.2) | 99(47.1) |
| 头痛,3 级 d | 11(2.7) | 1(0.5) |
| 肌痛 | 197(49.0) | 89(42.4) |
| 肌痛,3 级 c | 17(4.2) | 8(3.8) |
| 关节痛 | 145(36.1) | 68(32.4) |
| 关节痛,3 级 c | 9(2.2) | 2(1.0) |
| 寒战 | 96(23.9) | 54(25.7) |
| 寒战,3 级 e | 3(0.7) | 0(0) |
| 恶心 / 呕吐 | 67(16.7) | 27(12.9) |
| 恶心 / 呕吐,3 级 f | 1(0.2) | 0(0) |
| 发热 | 16(4.0) | 9(4.3) |
| 发热,3 级 g | 1(0.2) | 0(0) |
|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h | 159(39.5) | 67(31.9) |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b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c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d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f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g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h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组 N=403,Spikevax 组 N=210)。
| 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剂量 N=105 n(%) | Spikevax 加强剂量 N=139-140 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 | 71(67.6) | 94(67.1) |
| 疼痛,3 级 a | 1(1.0) | 0(0) |
| 腋窝肿胀 / 触痛 | 15(14.3) | 15(10.7)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8(7.6) | 8(5.7) |
| 肿胀(硬块),3 级 b | 3(2.9) | 3(2.1)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6(5.7) | 3(2.1) |
| 红斑(发红),3 级 b | 2(1.9) | 1(0.7)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疲劳 | 61(58.1) | 65(46.8) |
| 疲劳,3 级 c | 3(2.9) | 4(2.9) |
| 头痛 | 39(37.1) | 44(31.7) |
| 头痛,3 级 d | 1(1.0) | 1(0.7) |
| 肌痛 | 38(36.2) | 45(32.4) |
| 肌痛,3 级 c | 3(2.9) | 5(3.6) |
| 关节痛 | 32(30.5) | 42(30.2) |
| 关节痛,3 级 c | 0(0) | 1(0.7) |
| 寒战 | 16(15.2) | 20(14.4) |
| 寒战,3 级 e | 1(1.0) | 1(0.7) |
| 恶心 / 呕吐 | 4(3.8) | 8(5.8) |
| 发热 | 4(3.8) | 2(1.4) |
|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f | 38(36.2) | 40(28.6) |
† 未列出 3 级或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3 级疼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b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c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d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f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双价 Moderna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组 N=105,Spikevax 组 N=140)。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
未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3)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Spikevax – 第 1 剂 N=2480-2482 n(%) | Spikevax – 第 2 剂 N=2477-2478 n(%) | 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238 n(%) | 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219-1220 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 | 2310(93.1) | 2290(92.4) | 431(34.8) | 370(30.3) |
| 疼痛,3 级 b | 133(5.4) | 126(5.1) | 1(<0.1) | 3(0.2) |
| 腋窝肿胀 / 触痛 | 576(23.2) | 519(21.0) | 101(8.2) | 61(5.0) |
|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 | 11(0.4) | 7(0.3) | 0(0) | 0(0)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401(16.2) | 508(20.5) | 12(1.0) | 12(1.0) |
| 肿胀(硬块),3 级 c | 27(1.1) | 56(2.3) | 0(0) | 0(0)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329(13.3) | 484(19.5) | 8(0.6) | 11(0.9) |
| 红斑(发红),3 级 c | 22(0.9) | 72(2.9) | 0(0) | 0(0)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疲劳 | 1188(47.9) | 1679(67.8) | 453(36.6) | 353(28.9) |
| 疲劳,3 级 d | 33(1.3) | 188(7.6) | 18(1.5) | 10(0.8) |
| 头痛 | 1106(44.6) | 1739(70.2) | 477(38.5) | 371(30.4) |
| 头痛,3 级 e | 56(2.3) | 112(4.5) | 17(1.4) | 14(1.1) |
| 头痛,4 级 f | 0(0) | 1(<0.1) | 0(0) | 0(0) |
| 肌痛 | 670(27.0) | 1155(46.6) | 205(16.6) | 153(12.5) |
| 肌痛,3 级 d | 24(1.0) | 129(5.2) | 10(0.8) | 3(0.2) |
| 关节痛 | 371(15.0) | 716(28.9) | 143(11.6) | 113(9.3) |
| 关节痛,3 级 d | 15(0.6) | 57(2.3) | 5(0.4) | 2(0.2) |
| 寒战 | 456(18.4) | 1066(43.0) | 138(11.1) | 97(8.0) |
| 寒战,3 级 g | 4(0.2) | 11(0.4) | 1(<0.1) | 0(0) |
| 恶心 / 呕吐 | 281(11.3) | 591(23.9) | 109(8.8) | 106(8.7) |
| 恶心 / 呕吐,3 级 h | 2(<0.1) | 2(<0.1) | 0(0) | 0(0) |
| 恶心 / 呕吐,4 级 i | 0(0) | 1(<0.1) | 0(0) | 0(0) |
| 发热 | 57(2.3) | 298(12.0) | 11(0.9) | 12(1.0) |
| 发热,3 级 j | 9(0.4) | 48(1.9) | 1(<0.1) | 1(<0.1) |
| 发热,4 级 k | 0(0) | 1(<0.1) | 0(0) | 1(<0.1) |
| 使用退热药或止痛药 l | 748(30.1) | 1242(50.1) | 118(9.5) | 108(8.9) |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4 级头痛: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
g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h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i 4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需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因低血压休克)。
j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k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l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2482,第 2 剂后 N=2478;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238,第 2 剂后 N=1220)。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3)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青少年接种单剂(双价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4/BA.5 型疫苗)(研究 3)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
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接种两剂系列(原始单价疫苗)(研究 4)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
2 岁至 5 岁
6 岁至 11 岁
主动报告的不良反应
| Spikevax – 第 1 剂 N=2427-2429 n(%) | Spikevax – 第 2 剂 N=2397-2399 n(%) | 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589-1590 n(%) | 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563-1564 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哭闹加剧) | 1875(77.2) | 1852(77.2) | 448(28.1) | 397(25.4)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342(14.1) | 451(18.8) | 16(1.0) | 15(0.9) |
| 肿胀(硬块),3 级 b | 15(0.6) | 34(1.4) | 0(0) | 0(0)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367(15.1) | 462(19.2) | 19(1.2) | 16(1.0) |
| 红斑(发红),3 级 b | 18(0.7) | 41(1.7) | 0(0) | 0(0)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烦躁 / 哭闹 | 1969(81.1) | 1993(82.8) | 1130(70.9) | 1065(68.1) |
| 烦躁 / 哭闹,3 级 c | 103(4.2) | 117(4.9) | 53(3.3) | 46(2.9) |
| 嗜睡 | 1253(51.6) | 1252(52.2) | 733(46.0) | 698(44.6) |
| 嗜睡,3 级 d | 21(0.9) | 25(1.0) | 14(0.9) | 11(0.7) |
| 食欲下降 | 1129(46.5) | 1126(46.9) | 661(41.6) | 629(40.2) |
| 食欲下降,3 级 e | 14(0.6) | 16(0.7) | 8(0.5) | 6(0.4) |
| 发热 | 641(26.4) | 643(26.8) | 141(8.9) | 133(8.5) |
| 发热,3 级 f | 31(1.3) | 34(1.4) | 6(0.4) | 5(0.3) |
| 发热,4 级 g | 1(<0.1) | 1(<0.1) | 0(0) | 0(0) |
| 呕吐 | 215(8.8) | 218(9.1) | 121(7.6) | 109(7.0) |
| 腹泻 | 183(7.5) | 178(7.4) | 106(6.6) | 98(6.3) |
| 使用退热药 h | 334(13.7) | 356(14.8) | 89(5.6) | 81(5.2) |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c 3 级烦躁 / 哭闹:定义为无法安抚;持续 > 3 小时。
d 3 级嗜睡:定义为异常嗜睡;难以唤醒。
e 3 级食欲下降:定义为完全拒食;持续 > 24 小时。
f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g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h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2429,第 2 剂后 N=2399;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590,第 2 剂后 N=1564)。
| Spikevax – 第 1 剂 N=3647-3649 n(%) | Spikevax – 第 2 剂 N=3599-3601 n(%) | 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073-1074 n(%) | 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046-1047 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 | 2844(77.9) | 3045(84.6) | 228(21.2) | 197(18.8) |
| 疼痛,3 级 b | 45(1.2) | 78(2.2) | 1(0.1) | 0(0) |
| 腋窝肿胀 / 触痛 | 352(9.6) | 501(13.9) | 33(3.1) | 24(2.3) |
|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 | 3(0.1) | 5(0.1) | 0(0) | 0(0)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365(10.0) | 611(16.9) | 15(1.4) | 11(1.0) |
| 肿胀(硬块),3 级 c | 16(0.4) | 41(1.1) | 0(0) | 0(0)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289(7.9) | 507(14.1) | 12(1.1) | 10(0.9) |
| 红斑(发红),3 级 c | 13(0.3) | 36(1.0) | 0(0) | 0(0)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疲劳 | 1634(44.8) | 2451(68.0) | 329(30.7) | 268(25.6) |
| 疲劳,3 级 d | 23(0.6) | 63(1.8) | 7(0.7) | 4(0.4) |
| 头痛 | 1040(28.5) | 2072(57.5) | 207(19.3) | 161(15.4) |
| 头痛,3 级 e | 15(0.4) | 42(1.2) | 3(0.3) | 2(0.2) |
| 肌痛 | 562(15.4) | 1230(34.1) | 94(8.7) | 73(7.0) |
| 肌痛,3 级 d | 8(0.2) | 32(0.9) | 2(0.2) | 1(0.1) |
| 关节痛 | 326(8.9) | 762(21.1) | 56(5.2) | 42(4.0) |
| 关节痛,3 级 d | 4(0.1) | 16(0.4) | 1(0.1) | 0(0) |
| 寒战 | 274(7.5) | 839(23.3) | 51(4.7) | 40(3.8) |
| 寒战,3 级 f | 1(<0.1) | 7(0.2) | 0(0) | 0(0) |
| 恶心 / 呕吐 | 303(8.3) | 793(22.0) | 74(6.9) | 59(5.6) |
| 恶心 / 呕吐,3 级 g | 1(<0.1) | 3(0.1) | 0(0) | 0(0) |
| 发热 | 223(6.1) | 694(19.3) | 40(3.7) | 32(3.1) |
| 发热,3 级 h | 10(0.3) | 27(0.8) | 1(0.1) | 0(0) |
| 发热,4 级 i | 0(0) | 1(<0.1) | 0(0) | 0(0) |
| 使用退热药 j | 536(14.7) | 1264(35.1) | 100(9.3) | 76(7.3) |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g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h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i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j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3649,第 2 剂后 N=3601;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074,第 2 剂后 N=1047)。
| Spikevax – 第 1 剂 N=3686-3688 n(%) | Spikevax – 第 2 剂 N=3636-3638 n(%) | 安慰剂 a – 第 1 剂 N=1034-1035 n(%) | 安慰剂 a – 第 2 剂 N=1009-1010 n(%) | |
|---|---|---|---|---|
| 局部不良反应 | ||||
| 疼痛 | 3055(82.9) | 3578(98.4) | 215(20.8) | 185(18.3) |
| 疼痛,3 级 b | 47(1.3) | 103(2.8) | 1(0.1) | 0(0) |
| 腋窝肿胀 / 触痛 | 523(14.2) | 982(27.0) | 43(4.2) | 31(3.1) |
| 腋窝肿胀 / 触痛,3 级 b | 5(0.1) | 11(0.3) | 0(0) | 0(0) |
| 肿胀(硬块)≥25 毫米 | 401(10.9) | 811(22.3) | 12(1.2) | 9(0.9) |
| 肿胀(硬块),3 级 c | 19(0.5) | 53(1.5) | 0(0) | 0(0) |
| 红斑(发红)≥25 毫米 | 343(9.3) | 877(24.1) | 10(1.0) | 8(0.8) |
| 红斑(发红),3 级 c | 16(0.4) | 62(1.7) | 0(0) | 0(0) |
| 全身不良反应 | ||||
| 疲劳 | 1642(44.5) | 2643(73.2) | 263(25.4) | 214(21.1) |
| 疲劳,3 级 d | 24(0.6) | 78(2.2) | 6(0.6) | 4(0.4) |
| 头痛 | 1512(40.9) | 2261(62.2) | 218(21.1) | 172(17.0) |
| 头痛,3 级 e | 27(0.7) | 58(1.6) | 4(0.4) | 3(0.3) |
| 肌痛 | 793(21.5) | 1270(35.3) | 95(9.2) | 72(7.1) |
| 肌痛,3 级 d | 11(0.3) | 36(1.0) | 2(0.2) | 1(0.1) |
| 关节痛 | 478(13.0) | 775(21.3) | 56(5.4) | 41(4.1) |
| 关节痛,3 级 d | 6(0.2) | 18(0.5) | 1(0.1) | 0(0) |
| 寒战 | 413(11.2) | 1258(34.6) | 50(4.8) | 38(3.8) |
| 寒战,3 级 f | 2(<0.1) | 11(0.3) | 0(0) | 0(0) |
| 恶心 / 呕吐 | 368(10.0) | 1066(29.3) | 63(6.1) | 49(4.9) |
| 恶心 / 呕吐,3 级 g | 1(<0.1) | 4(0.1) | 0(0) | 0(0) |
| 发热 | 204(5.5) | 938(25.8) | 31(3.0) | 24(2.4) |
| 发热,3 级 h | 9(0.2) | 35(1.0) | 1(0.1) | 0(0) |
| 发热,4 级 i | 0(0) | 1(<0.1) | 0(0) | 0(0) |
| 使用退热药 j | 623(16.9) | 1601(44.0) | 101(9.7) | 76(7.5) |
† 未列出 4 级不良反应相关行表示未报告此类事件。
N = 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可获得主动不良反应数据的受试者数量。
a 安慰剂为生理盐水溶液。
b 3 级疼痛和腋窝肿胀 / 触痛:定义为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影响日常活动。
c 3 级肿胀和红斑:定义为 > 100 毫米 />10 厘米。
d 3 级疲劳、肌痛、关节痛:定义为症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e 3 级头痛:定义为症状严重;需使用处方止痛药或影响日常活动。
f 3 级寒战: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且需医疗干预。
g 3 级恶心 / 呕吐:定义为影响日常活动;需门诊静脉补液。
h 3 级发热:定义为≥39.0-≤40.0°C/≥102.1-≤104.0°F。
i 4 级发热:定义为 > 40.0°C/>104.0°F。
j 百分比基于主动报告安全性数据集中的受试者(Spikevax 组:第 1 剂后 N=3688,第 2 剂后 N=3638;安慰剂组:第 1 剂后 N=1035,第 2 剂后 N=1010)。
非主动报告的不良事件
严重不良事件
-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1.7%(疫苗组 = 41) vs 1.8%(安慰剂组 = 29);
- 2 岁至 5 岁组:1.3%(疫苗组 = 47) vs 1.2%(安慰剂组 = 13);
- 6 岁至 11 岁组:1.1%(疫苗组 = 41) vs 1.0%(安慰剂组 = 10)。
既往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接种单剂(原始单价疫苗或双价疫苗)(研究 4)
-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1252 名受试者接种了 1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含 10 微克 mRNA),接种时间在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
- 2 岁至 5 岁:1514 名受试者接种了 1 剂双价疫苗(原始株和奥密克戎 BA.1 型)(含 10 微克 mRNA),接种时间在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
- 6 岁至 11 岁:2290 名受试者接种了 1 剂 Spikevax 加强剂量(含 25 微克 mRNA),接种时间在基础免疫系列第 2 剂后至少 6 个月(范围 5.8-11.9 个月)。
6.2 上市后经验
免疫系统疾病
- 速发型超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和严重皮肤反应(如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形性红斑);
- 血清病样反应;
- 淋巴结肿大(包括接种部位以外的淋巴结)。
神经系统疾病
- 心肌炎、心包炎(参见警告与注意事项(5.2));
- 吉兰 – 巴雷综合征;
- 面神经麻痹(包括贝尔氏麻痹);
- 癫痫发作、惊厥;
- 横贯性脊髓炎;
- 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加重);
- 头痛(包括偏头痛)、头晕、晕厥;
- 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运动障碍(如无力)。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
- 低血压;
- 胸痛。
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
- 迟发性注射部位反应(如接种后数天至数周出现的疼痛、红斑、肿胀、硬结,可能伴瘙痒);
-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参见免疫系统疾病);
- 皮疹(如斑丘疹、麻疹样皮疹);
- 色素沉着异常(如注射部位色素沉着或减退)。
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
- 肌痛、关节痛(可能为严重或持续性);
- 横纹肌溶解症。
消化系统疾病
-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 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其他疾病及给药部位情况
- 发热(可能为高热或持续性);
- 乏力、不适;
- 注射部位反应(如疼痛、红斑、肿胀、硬结、瘙痒、瘀斑);
- 淋巴结病(参见免疫系统疾病);
- 过敏反应(参见免疫系统疾病)。
8 特殊人群用药
8.1 妊娠期用药
目前尚无足够的妊娠期女性接种 Spikevax 的相关数据,无法评估其对胎儿的风险。
妊娠期女性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增加。接种疫苗的潜在获益可能超过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8.2 哺乳期用药
目前尚无关于 Spikevax 是否会分泌至人乳中,或对母乳喂养婴儿、乳汁分泌产生影响的相关数据。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获益通常超过母亲接种疫苗后的潜在风险。建议哺乳期女性接种 Spikevax。
8.4 儿科用药
8.5 老年用药
8.6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用药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器官移植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HIV 感染者)对 Spikevax 的免疫应答可能减弱 [参见警告与注意事项(5.4)]。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 COVID-19 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增加。尽管免疫应答可能减弱,但接种 Spikevax 仍可能提供一定的保护。
11 药品描述
12 临床药理学
12.1 作用机制
13 非临床毒理学
13.1 致癌性、致突变性、对生育能力的损害
14 临床试验
14.1 18 岁及以上成人
这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18 岁及以上成人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
在第二剂接种后至少 14 天,评估疫苗预防 COVID-19(经 RT-PCR 确认)的有效性。
在设盲阶段,共发生 196 例 COVID-19 病例,其中 Spikevax 组 11 例,安慰剂组 185 例。疫苗的总体保护效力为 94.1%(95% 置信区间:89.3%-96.8%)。
在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Spikevax 组受试者的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IgG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抗体滴度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亚组中均表现出一致性。
14.2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
这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12 岁至 17 岁青少年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
在第二剂接种后至少 14 天,评估疫苗预防 COVID-19(经 RT-PCR 确认)的有效性。
在设盲阶段,共发生 18 例 COVID-19 病例,其中 Spikevax 组 0 例,安慰剂组 18 例。疫苗的总体保护效力为 100%(95% 置信区间:89.0%-100.0%)。
在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Spikevax 组受试者的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 RBD IgG 抗体 GMT 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抗体滴度不低于 18 岁及以上成人中观察到的水平。
14.3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
这是一项多部分的 3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Spikevax 在 6 个月至 11 岁婴幼儿和儿童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
在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评估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 RBD IgG 抗体 GMT,并与 18 岁至 64 岁成人中接种两剂含 100 微克 mRNA 疫苗后的抗体滴度进行非劣效性比较。
在所有儿童年龄组中,第二剂接种后 28 天的抗 SARS-CoV-2 刺突蛋白 RBD IgG 抗体 GMT 均满足与成人组的非劣效性标准。
- 6 个月至 23 个月龄组:抗体 GMT 为成人组的 1.2 倍(95% 置信区间:1.0-1.4);
- 2 岁至 5 岁组:抗体 GMT 为成人组的 1.3 倍(95% 置信区间:1.1-1.5);
- 6 岁至 11 岁组:抗体 GMT 为成人组的 1.5 倍(95% 置信区间:1.3-1.7)。
在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中,共发生 14 例 COVID-19 病例,其中 Spikevax 组 3 例,安慰剂组 11 例。疫苗的总体保护效力为 76.8%(95% 置信区间:44.8%-90.9%)。
16 药品供应 / 储存与操作
供应
- 单支装:每支含 0.25 毫升疫苗(适用于 6 个月至 11 岁人群)或 0.5 毫升疫苗(适用于 12 岁及以上人群);
- 2 支装纸盒:每支含 0.25 毫升或 0.5 毫升疫苗;
- 10 支装纸盒:每支含 0.25 毫升或 0.5 毫升疫苗。
储存与操作
- 未开封的 Spikevax 预充式注射器应储存在 – 25°C 至 – 15°C(-13°F 至 5°F)的冷冻环境中。
- 如需要解冻,可在 2°C 至 8°C(36°F 至 46°F)冰箱或 15°C 至 25°C(59°F 至 77°F)室温下进行,解冻时间参见给药准备(2.1)。
- 解冻后,疫苗可在 2°C 至 8°C(36°F 至 46°F)冰箱中储存长达 30 天,或在 15°C 至 25°C(59°F 至 77°F)室温下储存长达 12 小时。
- 解冻后不得再次冷冻。
- 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冷冻状态,避免温度波动。
- 操作时应遵循标准预防措施,避免疫苗污染。
- 单次使用后,应将注射器和针头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17 患者咨询信息
- 告知患者 Spikevax 的适应证、接种程序、剂量和给药方式。
- 告知患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常见的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肿胀、红斑)和全身反应(如疲劳、头痛、肌痛、发热),以及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心肌炎、心包炎、急性过敏反应)。
- 告知患者接种后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并联系 ModernaTX 公司或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
- 告知患者接种 Spikevax 后,仍应遵循公共卫生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以减少 COVID-19 的传播风险。
- 告知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接种 Spikevax 的相关考量,建议其在接种前咨询医生。
- 告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 Spikevax 的免疫应答可能减弱,但仍建议接种。
- 提供 FDA 批准的患者说明书,供患者详细阅读。
Manufactured for:
Moderna US, Inc.
Princeton, NJ 08540
©2025 ModernaTX,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SPIKEVAX is a trademark of ModernaTX, Inc. Patent(s):www.modernatx.com/patents
US Govt. License No. 2256
Revised: 8/2025
Hits: 1
- MNEXSPIKE(新冠疫苗,mRNA)注射混悬液,用于肌肉注射 2025-2026年配方
- 斯派克瓦克斯(新冠疫苗,mRNA)注射混悬液,用于肌肉注射 2025-2026年配方
相关文章:
- MNEXSPIKE(新冠疫苗,mRNA)注射混悬液,用于肌肉注射 2025-2026年配方
- NUVAXOVIDTM(新冠疫苗,佐剂型)注射混悬液,用于肌肉注射 2025-2026年配方
- 复必泰 ®(新冠病毒疫苗,mRNA)注射混悬液,供肌内注射使用 2025-2026 年配方
- 2025-2026 年 mRNA 新冠疫苗(6 月龄至 11 岁儿童适用剂型)接种常规医嘱
- 2025-2026 年度配方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冠疫苗(12 岁及以上人群适用)接种常规医嘱
- 新冠疫苗 mNexspike 包装说明书 2025
- 看看每种疫苗: 新冠疫苗
- 疫苗安全 新冠疫苗
- 根据对“来源不明”的小瓶的研究,声称 COVID-19 mRNA 疫苗含有 DNA 污染物;没有证据表明 COVID-19 mRNA 疫苗可以改变人体的 DNA
- Moderna 宣布该公司的下一代 COVID-19 疫苗 mRNA-1283 的 3 期疗效数据为积极
- 2025 年 3 月 13 日的 NACI 声明摘要:更新了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疫苗指南,包括扩大 RSVPreF3 在 50 至 59 岁人群中的使用以及使用新的 mRNA-1345 疫苗
- RFK Jr. 正在散布有关 mRNA 疫苗的虚假声明。这就是他错的地方。
- Moderna 宣布向加拿大各省和地区交付首批加拿大制造的 mRNA 疫苗
- 2024-2025 年 COVID-19 疫苗在 ≥18 岁成年人中的有效性中期估计 — VISION 和 IVY Networks,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1 月
- 2025 年秋季开始在美国使用的 COVID-19 疫苗(2025-2026 年配方)
Powered by YAR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