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检测在疫苗接种中的作用:聚焦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现有证据综述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25.127659获取权限和内容
根据知识共享许可
开放获取

要点

  • 解读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具有挑战性。
  • 当存在保护性免疫相关因素、可靠的检测方法且检测结果会影响临床决策时,检测是有用的。
  • 检测可以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乙型肝炎、麻疹、狂犬病、风疹和黄热病疫苗提供参考。

摘要

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较高,但他们通常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较弱,因此需要调整接种时间表。血清学检测可为这一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信息,但该检测常常被不当开具。此外,对血清学检测结果的误判可能会误导临床决策。我们回顾了现有的建议及支持性文献,以确定免疫功能低下者进行恰当血清学检测的关键标准。我们确定了三个关键标准:1)必须存在已确立的保护性免疫相关指标;2)必须有可靠且经过验证的商业化血清学检测方法;3)检测结果必须能为疫苗接种或暴露后预防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血清学检测结果在指导乙型肝炎、麻疹、狂犬病、风疹和黄热病的临床决策时最为准确。在本文中,我们综合了这些已发表的证据,为临床医生和疫苗接种提供者合理使用血清学检测提供指导。
免疫接种疫苗接种血清学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球蛋白

1. 引言

免疫功能低下者由于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继发于某种疾病或治疗,其免疫系统较弱,这使他们因感染性疾病而发病和死亡的风险更高[1]。这一人群本身具有多样性,且情况日益复杂,随着免疫调节药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确定一个人的免疫功能低下程度变得更具挑战性[23]。由于对疫苗的免疫反应降低,保护性抗体的衰减速度更快,免疫功能低下者在接种疫苗后对疫苗可预防疾病(VPDs)的保护效果往往欠佳[4]。影响免疫功能低下者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因素有多个,包括基础疾病特征、合并症和并发治疗[45]。这些因素会使准确预测个体的免疫反应、其接种疫苗后面临的风险水平以及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保护程度变得困难。

临床指南通常建议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追加(非活)疫苗剂量和加强剂次[5]。这些指南的依据包括临床试验中关于免疫反应的数据,以及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研究,这些研究通常报告汇总的免疫原性结果。然而,已知个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包括因性别和居住国不同而产生的差异[67]。此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往往被排除在疫苗临床试验之外,因此对这一人群的疫苗反应评估通用性较差。针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研究通常仅限于对一小部分患有特定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个体进行的试验。对于患有罕见或高风险疾病的患者群体,相关研究往往难以开展,因此很少进行,这导致在确定免疫功能低下个体的最佳疫苗接种方案方面,证据有限[5]。

血清学检测可通过检测循环中的病原体特异性抗体,为个人对疫苗可预防疾病(VPD)的免疫力(或缺乏免疫力)提供证据。这有助于制定疫苗接种决策以预防疫苗可预防疾病,也有助于暴露后的管理。然而,关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血清学检测的使用及时机,已发表的数据有限。这使得血清学检测结果在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确。

不必要的血清学检测可能会导致不恰当的临床措施,并浪费医疗资源[8]。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关于何时进行血清学检测有用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它来指导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疫苗相关临床决策的证据。

2. 方法

我们回顾了免疫接种技术咨询小组(仅限于以英文发表的)和专家小组(如美国传染病学会)发布的关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免疫接种的现有国家和国际指南。我们提取了与疫苗可预防疾病(VPD)接种前后血清学检测相关的临床建议。此外,我们检索了Medline(PubMed)中2010年及以后发表的全文文章,以确定有关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血清学检测的当代文献,使用的关键词与血清学相关(包括血液学检测、抗体检测和保护相关性)。我们没有按研究类型限制纳入标准。我们还补充了最新版(2023年)《普洛特金疫苗学》(第8版)[9]中各疾病章节中关于每种疫苗可预防疾病保护相关性的信息。我们综合了临床指南和已发表文献中的证据,制定了血清学检测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应用于每种疫苗可预防疾病,以确定何时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信息。

3. 结果

3.1. 对疾病、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及保护相关性

保护相关性指标是一种可测量的免疫标志物,在统计学上与对传染病的保护作用相关。标准化实验室检测中测量的阈值水平(通常是IgG的水平)最常被用于确定与高概率免受临床显性疾病侵害相关的抗体水平[10]。然而,这些“保护相关性指标”并非疾病风险的完美预测因子。宿主对感染的反应以及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极为复杂,且会根据暴露类型(即感染或接种疫苗)和病原体(病毒或细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免疫反应涉及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我们对这些反应的理解尚不完整,且仍在不断发展[[11][12][13]]。对于大多数现有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和结核病疫苗除外),人们认为其提供针对目标疾病保护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产生病原体特异性抗体[10]。体液反应的标志物(即抗体)是研究最广泛且被证实与保护作用相关的指标[1112],也是大多数市售血清学检测的基础。这些标志物包括中和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以及黏膜IgG和IgA[12]。因此,有人提出通过血清学检测确定抗体水平,以评估对疫苗接种的反应。

虽然保护相关因素在机制上与疾病保护有关,但可能存在其他与保护非机制相关的免疫标志物[10]。感染或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反应不仅以抗体的类型或浓度为特征,还以其表型、功能、特异性和解剖位置为特征[12]。免疫力的持久性还依赖于循环血清抗体之外的免疫反应,而血液中检测到的循环血清抗体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对某些感染的保护作用,例如那些在症状出现前有较长潜伏期的感染,是在循环抗体水平未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其源于记忆B细胞和T细胞的反应,这些反应会促使抗体分泌细胞产生新的病原体特异性抗体[14]。记忆B细胞和T细胞的反应只能通过更复杂的实验室研究来确定,这类研究仅限于研究环境,而非标准的血清学检测。

此外,与疫苗接种相比,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在类型、强度和持久性方面往往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会因一系列因素而变化。这些因素包括病原体和疫苗抗原特异性因素(例如,全病毒减毒活疫苗与含有单一抗原蛋白的疫苗相比)、宿主因素(如接种疫苗时的年龄或伴随的免疫抑制状况)以及疫苗接种途径或接种方案[1115]。更复杂的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或体弱者的体液免疫受损以及交叉反应(例如,由血液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引起的交叉反应),进一步限制了血清学检测在确定疫苗接种需求和诊断传染病存在与否这两方面的价值[16]。

3.2. 用于指导疫苗接种临床决策的血清学检测标准

通过我们的综述,我们确定了三个关键标准,用于考量血清学检测是否有助于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做出临床决策,包括是否在常规推荐之外额外接种疫苗剂量,或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首先,必须存在已确立的保护相关性;其次,必须有可靠、经过验证且可商购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最后,血清学检测结果必须能为疫苗接种或暴露后预防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框1)。我们将这些标准应用于每种疫苗,以确定血清学检测在何时可能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用(表1)。鉴于评估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疫苗反应的免疫学研究数量有限,我们的这些标准是基于已发表的关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的文献,以及血清学检测在免疫功能低下个体中的适用性制定的。虽然本综述的重点是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但这些标准也可用于评估免疫功能正常个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的适用性,既可为制定血清学检测指南提供依据,也可用于个体病例的逐案评估。

  • 必须有已确立的保护相关性指标

方框1. 指导血清学检测在免疫功能低下个体中何时有用的关键标准以及解读血清学结果时的主要局限性总结。

影响结果解读和血清学检测实用性的问题包括:

  • 大多数疾病的保护相关性尚未确立
  • 保护相关性很少是绝对的,往往是相对的,并且并不总是与临床保护存在可靠关联。
  • 一些保护相关性与疫苗接种后的特定时间有关
  • 保护相关性可能取决于抗体的功能而非数量
  • 患有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人可能需要更高水平的抗体才能获得足够的临床保护。
  • 包括免疫功能正常者在内的一些人,对某些疫苗始终不会产生免疫反应,因此根据阴性血清学结果进行进一步接种可能是徒劳的。
  • 在解读特定人群的检测结果时存在复杂性,这些人群可能携带被动抗体,从而对结果产生不准确的影响,例如接受过血液制品的人或婴儿。
  • 在接受常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的人群中,解读检测结果尤其困难,因为这可能同时带来被动免疫和病原体特异性IgG;检测应谨慎进行,并应在开始治疗前考虑。

表1. 按疫苗划分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血清学检测标准和建议。

疫苗是否建议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种疫苗?(基于澳大利亚的疫苗接种建议)a免疫功能低下者是否建议接种疫苗?(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疫苗接种建议)b是否存在已确立且经过验证的保护相关性指标?c是否有可靠的商业检测可用?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接种疫苗的临床决策?血清学检测建议
非活疫苗
霍乱疫苗是的,若前往高风险地区是的,对于那些有霍乱风险的人群,或者存在地方性霍乱的地区(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更严重疾病的风险更高)不——疫苗接种建议取决于暴露风险以及距上一次接种的时间间隔不推荐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的,通常建议接种额外剂量是的,通常建议追加剂量不,但中和抗体的临界值为1/100 IU50/ml及以上是被普遍认可的是的,但有局限性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含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时间表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时间表百日咳的保护相关性尚未明确界定不——疫苗接种时间表与免疫功能正常者相同不建议用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可能有助于诊断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特别是体液免疫缺陷——反应受损表明存在严重免疫缺陷,包括T细胞和B细胞功能受损)
甲型肝炎疫苗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时间表是的,推荐接种2剂次是——20mIU/mL ELISA抗体是的,即使是在有免疫力的人群中完成基础接种程序后无需额外接种剂量,因为接种后的抗体滴度不可靠,且接种程序与免疫功能正常者相同。不建议在接种疫苗后使用;在接种疫苗前可能有用,可用于确定个体是否已接触过甲型肝炎以及是否需要接种基础疗程的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是的,通常建议接种额外剂量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时间表进行,在可行的情况下,应考虑进行接种后检测,以确定是否产生足够的反应。是-抗HBs标题≥10 IU/L是的——如果低于可接受的保护相关性,则建议追加剂量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检测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接种时间表进行,或额外接种一剂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时间表是——0.15微克/毫升抗PRP ELISA抗体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建议用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可能有助于诊断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尤其是体液免疫缺陷)
HPV疫苗是的,推荐3剂接种方案是的,至少2剂(首选3剂接种方案)不,尚未确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免疫保护相关指标。无商业化检测可用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流感疫苗(灭活)是的,每年是的,建议作为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计划中优先考虑的群体不,但通常使用32至40的血凝抑制抗体滴度(注:达到此滴度并不能保证具有保护性)不,流感的血清学检测并非常规项目不——无论免疫状态如何,都建议每年接种疫苗不推荐
日本脑炎疫苗(灭活)是的,若符合基于风险的标准是(灭活疫苗优于减毒活疫苗或重组活疫苗)是-JEV PRNT 50标题≥1:10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ACWY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是的,推荐基础免疫系列和加强剂次不适用——注:当前世卫组织立场文件侧重于五价脑膜炎球菌ACWYV结合疫苗的建议,并建议将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作为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单剂接种方案)是——≥1/4 hSBA 或 ≥1/8 rSBA不,检测需要专业实验室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是的,建议接种基础剂次和加强剂次不适用——未就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使用提出建议是 – ≥1/4 人血清杀菌抗体不,检测需要专门的实验室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猴痘/天花疫苗(复制缺陷型)是的,若符合基于风险的标准是的,若符合基于风险的标准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肺炎球菌疫苗是的,需要额外剂量是的,根据常规接种计划,可能需要额外剂量不——0.20–0.35 μg/mL的ELISA抗体被广泛接受,但它最好应用于群体层面而非个体。是的,但解读较为复杂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建议用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可能有助于诊断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例如,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反应受损通常提示体液免疫缺陷,尤其是B细胞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灭活)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时间表是的,按照常规推荐的时间表≥1/8中和抗体是的,它存在局限性,主要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狂犬病疫苗是的,若符合基于风险的标准是的,若符合基于风险的标准≥0.5 IU中和抗体是的——如果低于可接受的保护相关性,则建议追加剂量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检测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的,专门针对年龄≥60岁且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状况的成年人是的,建议早产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种单克隆抗体疫苗。否——中和抗体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但尚未确定其阈值否——目前的商业检测主要用于检测当前或既往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不——目前仅建议接种一剂。不推荐
伤寒疫苗d是的,如果前往高风险地区或基于职业暴露风险是的,这取决于该国首选的疫苗接种策略不——疫苗接种建议是基于风险的,对于持续存在风险的人群,建议每3年接种一次。不推荐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是(若年龄≥18岁)不适用——关于带状疱疹疫苗的使用无推荐建议有一种检测方法可用,但接种疫苗后并不可靠不建议进行疫苗接种后的检测;疫苗接种前的检测有一定作用,但大多数成年人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呈血清阳性。不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接种疫苗前检测可能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水痘或带状疱疹疫苗
减毒活疫苗
卡介苗不,禁忌不,禁忌(例外情况是感染HIV的女性所生新生儿或HIV状态不明的女性所生新生儿——详见立场文件)不——卡介苗接种是禁忌的不推荐(注:接种通常不需要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登革热疫苗在澳大利亚不推荐,但在其他国家推荐不,禁忌使用因血清型而异不——目前可用的登革热疫苗是禁忌的注:建议对免疫功能正常者进行疫苗接种前筛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合接种登革热疫苗(Dengvaxia)。
含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通常禁忌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通常禁用于严重免疫抑制人群,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特别是无症状HIV感染者——对于接受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的HIV感染儿童,建议额外接种含麻疹成分的疫苗)腮腺炎的保护相关性尚未明确界定可以考虑进行疫苗接种后的检测,以确定是否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需注意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血清转换。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在接种疫苗前或接种后进行检测。
Q热不,接种疫苗是禁忌的不适用——对Q热疫苗的使用无建议是(接种前需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皮肤试验)是——作为接种疫苗的前提条件是必需的接种Q热疫苗前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皮肤试验,但由于缺乏关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皮肤试验准确性以及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Q热疫苗禁用于此类人群。
轮状病毒疫苗通常禁忌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严重免疫缺陷(包括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儿童禁用,免疫功能改变者需谨慎使用;HIV阳性儿童可按标准程序接种疫苗。不——血清IgA抗体不能准确预测婴儿肠道表面的轮状病毒特异性IgA抗体水平不——疫苗接种建议并不取决于检测结果不推荐
水痘疫苗通常禁忌,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通常禁忌,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IgG抗体≥5 U/mL有一种检测方法可用,但接种疫苗后并不可靠不建议进行疫苗接种后的检测;疫苗接种前的检测可能有助于确定是否适合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不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接种疫苗前检测可能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水痘或带状疱疹疫苗
黄热病通常禁忌,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通常禁忌,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可向CD4 T细胞计数≥200个/立方毫米的无症状HIV感染者提供疫苗接种)是——≥0.7 LNI中和抗体是的,在特定情况下(即已接种过疫苗的HIV阳性个体前往或居住在黄热病流行地区)不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建议在接种疫苗前进行,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接种剂量
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通常为禁忌,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适用。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为首选。不适用——关于带状疱疹疫苗的使用无建议有一种检测方法可用,但接种疫苗后并不可靠不建议进行疫苗接种后的检测;疫苗接种前的检测可能有助于确定是否适合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不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接种疫苗前检测可能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水痘或带状疱疹疫苗
在该表格中,针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判断血清学检测是否有助于为临床决定追加疫苗剂量提供依据的标准适用于每种疫苗。表格还包含了关于每种疫苗是否适合进行血清学检测的建议。
Anti-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PRP:朊病毒蛋白抗体;BCG:卡介苗;COVID-19:2019冠状病毒病;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b:b型流感嗜血杆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PV:人乳头瘤病毒;hSBA:人血清杀菌试验;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JEV:日本脑炎病毒;LNI:log10中和指数;MMR: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PRNT:空斑减少中和试验;rSBA:兔血清杀菌试验;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a
疫苗接种建议基于《澳大利亚免疫接种手册》中当前推荐的疫苗。这些建议与高资源环境下其他国家免疫技术咨询小组的建议大体一致,但考虑到具体背景(特别是与当地流行病学、疫苗/品牌可及性以及资源限制相关的因素),可能与其他疫苗接种建议存在一些差异。
无相关推荐信息。
疫苗接种建议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当前的建议,具体内容详见世卫组织按疾病分类的《疫苗立场文件》。信息更新至2025年6月。相关文件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who.int/teams/immunization-vaccines-and-biologicals/policies/position-papers 关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建议的详情来源于: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covid-19-vaccines/advice
c

关于保护相关性的信息来源于Plotkin S、Gilbert P所著的《第4章:保护相关性》,收录于《Plotkin疫苗学》第8版,费城:爱思唯尔公司;2023年,第45–51.e5页。

伤寒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禁用于许多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因此灭活疫苗是首选。因此,本表格中伤寒疫苗仅列在非活疫苗项下。 只有当为疫苗接种(与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相比)定义了与临床疾病保护相关的免疫标志物阈值时,血清学检测结果才有用。对于某些疫苗和疫苗可预防疾病,保护相关性已明确确立(并常规检测)。乙肝疫苗接种后最常检测的保护相关性指标是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在完成疫苗接种系列后约6至8周进行检测[17]。 然而,对于许多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明确的保护相关性尚不清楚或不明确。例如,百日咳和肺炎球菌疾病在个体水平上没有明确的保护相关性[10]。对于肺炎球菌疾病,人群水平的疫苗反应免疫学研究对每种疫苗血清型使用特定的临界值,但不适合预测个体患者的保护性反应。此外,保护相关性常常被错误地解读为保护的绝对预测因子。相反,它们充其量只是相对的或指示性的,抗体水平越高,通常表明在再次暴露或感染时获得保护的可能性比抗体水平低时更高。

伤寒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禁用于许多免疫功能低下者,因此灭活疫苗是首选。因此,本表中伤寒疫苗仅列在非活疫苗项下。

只有当为疫苗接种(与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相比)设定了与临床疾病防护相关的免疫学标志物阈值时,血清学检测结果才有用。对于某些疫苗和疫苗可预防疾病,防护相关因素已得到明确确立(并进行常规检测)。乙肝疫苗接种后最常检测的防护相关因素是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通常在完成疫苗接种系列后约6至8周进行检测[17]。

然而,对于许多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VPDs),明确的保护相关性尚不明确或存在争议。例如,百日咳和肺炎球菌疾病在个体层面上没有明确的保护相关性[10]。就肺炎球菌疾病而言,人群层面的疫苗应答免疫学研究为每种疫苗血清型设定了特定的临界值,但这些临界值并不适用于预测个体患者的保护性应答。此外,保护相关性常常被错误地解读为保护作用的绝对预测指标。相反,它们充其量只是相对的或指示性的,通常抗体水平越高,意味着再次接触病原体或感染时获得保护的可能性比抗体水平低时更高。

保护机制及其相关因素在接种疫苗或感染后的不同阶段可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与临床试验中所评估的时间点不同的时间点测量免疫生物标志物,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18]。在一项测量接种疫苗35年后对乙型肝炎感染保护作用的队列研究中,52.7%的参与者的抗-HBs低于10mIU/mL的保护阈值,但73.7%的血清阴性个体对加强针接种表现出回忆应答,这表明存在免疫记忆[19]。抗体滴度与临床保护程度之间可能存在的是一种连续的关系,而非绝对的关系[18]。

保护相关性也可能代表一种水平,在该水平上只有预定比例的个体得到保护。例如,流感血凝抑制抗体(HAI)滴度为32至40意味着,接触流感的个体中约有50%会得到保护[10]。在对脑膜炎球菌病免疫原性进行血清学评估时,结果以提供50%细菌杀灭效果的血清稀释度来表示[20]。在这两种情况下,达到其“保护阈值”都不能保证个体免受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侵害。尽管这些保护相关性在(缺乏临床疗效研究时)指导临床试验数据解读以及制定免疫规划决策、评估人群层面的保护水平方面很有用,但它们在为个体患者制定临床决策时的作用有限。

  • 必须有可靠且可商业获得的血清学检测

这一实际考量涉及市售检测方法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市售血清学检测方法通常测量不同的免疫学终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各不相同,这会使对检测结果的解读更加复杂[2122]。它们通常测量抗体水平,最常见的是IgG,而这并不能反映接种疫苗后免疫反应的所有方面[111223]。如果先天性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且保护作用与那些不易通过检测获得的免疫学结果的相关性更强时,情况尤其如此[24]。为了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依据,检测方法必须针对与疫苗反应相关的免疫学临界水平进行验证,而非针对自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学临界水平。

多种疫苗,例如那些用于预防脑膜炎球菌和肺炎球菌疾病的疫苗,其获批通常基于免疫学结果[25]。然而,在研究背景之外进行的血清学检测,在个体层面可能不易获取,也不具备临床实用性。例如,采用中和试验进行检测在商业上并不可行;这些检测操作耗费人力,且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来解读结果[24]。这些检测的复杂性和成本也使其缺乏商业可行性,尤其是当疫苗涵盖多种疾病类型时,比如预防肺炎球菌疾病的疫苗[26]。此外,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可能依赖不止一种免疫因素,比如百日咳(其免疫力依赖于针对百日咳毒素、百日咳杆菌黏附素和菌毛凝集原的抗体,以及辅助性T细胞反应);或者免疫力由抗体功能而非数量决定,比如风疹(中和作用提供保护)或脑膜炎球菌疾病(杀菌作用决定保护力,亲和力决定长期保护力)[1027]。

一些疾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商用检测方法,但它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得对模棱两可和阴性检测结果的解读具有挑战性,例如腮腺炎[28]。就水痘而言,商用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这种抗体比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更高、更持久。因此,接种疫苗后无法可靠地测量疫苗诱导的免疫力[29]。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甲型肝炎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模棱两可,究竟是免疫力不足,还是检测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这些检测方法旨在检测感染后产生的较高水平抗体),就更不清楚了[30]。

在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血清学检测缺乏标准化这一问题尤为明显。现有的SARS-CoV-2血清学检测测量不同的免疫学终点,并且针对不同的临床终点的保护作用有不同的临界值[31]。SARS-CoV-2抗体反应还受到引发感染的变异株类型、缺乏已确立的保护相关性(抗体的增量增加被认为与较低的疾病风险相对应)以及T细胞在预防重症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2231]。这些因素限制了现有检测在评估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是否需要再次接种或加强剂接种方面的实用性。

  • 血清学检测结果必须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在个体患者层面进行血清学检测,应在其有可能为临床行动提供参考时进行,例如指导额外(基础或加强)疫苗剂量的接种,或为暴露后管理的实施相关临床决策提供指导。因此,血清学检测在指导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种减毒活疫苗的决策方面作用不大,这类疫苗通常因存在疫苗病毒播散性疾病的风险而被禁忌使用[32]。然而,针对这类疾病(如麻疹和水痘)的血清学检测,可能会影响其他临床管理的决策,例如在接触疾病后提供免疫球蛋白进行暴露后管理,或在免疫抑制治疗(如化疗)完成后确定疫苗接种剂量[33]。
疫苗接种前的血清学检测很少被推荐,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免疫接种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时。一个例子是,HIV感染者因前往或居住在黄热病流行地区而有暴露风险,其对既往接种疫苗的免疫力可能已经下降,此时的黄热病疫苗接种。黄热病疫苗禁用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但可安全有效地用于CD4+细胞计数>200个/mm³的无症状HIV感染者[34]。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存在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且关于疫苗接种安全性的证据有限,但存在潜在的疾病暴露风险,血清学检测可用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以及可能的获益是否超过潜在风险。血清学检测还可以为患者节省疫苗接种费用,黄热病疫苗的费用相对其他疫苗更高。
血清学检测会消耗宝贵的医疗资源,因此,从其在为临床决策提供信息方面的效用来看,检测的益处应大于成本。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对于麻疹等常规疫苗而言,血清学检测的成本和复杂性(即需要两次就诊,一次用于检测,另一次用于跟进检测结果)可能意味着,不进行血清学检测而额外接种疫苗会更具成本效益——这是许多免疫接种机构采用的务实策略[35]。

3.3. 血清学检测有用的疫苗可预防疾病

我们对已发表文献的回顾发现,很少有疫苗可预防疾病(VPDs)需要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进行疫苗接种后的血清学检测,以评估其免疫应答的充分性。在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对乙型肝炎、麻疹、狂犬病、风疹和黄热病疫苗接种后进行血清学检测(表2)。麻疹和风疹疫苗接种后的血清转换通常很强(即使在接种后出现轻度至中度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也是如此)。接种后立即检测不太可能得出有用的结果;虽然不常规推荐,但在特定情况下,在接种数年后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剂量可能更有帮助[36,37]。水痘疫苗接种后的检测并不可靠,因为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低于市售检测的检测阈值,因此存在显著的假阴性结果风险[29]。然而,当缺乏水痘免疫力的证据但怀疑存在(尤其是由于既往自然感染)时,接种前检测可能有用。如果进行血清学检测是为了确保接种后免疫力的维持(例如乙型肝炎),可能需要定期检测,因为免疫力可能会随时间下降。然而,关于适当的检测间隔,现有证据有限,且可能受潜在免疫功能低下状况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影响。

表2. 血清学检测可能具有临床价值和指征的场景。

疫苗使用理由使用建议
乙型肝炎疫苗持续检测通常用于确定个体是否需要加强剂接种。一些国家免疫技术咨询小组(NITAGs)建议定期进行持续检测,若抗体滴度低于公认的保护相关性水平,则需再次接种疫苗。然而,建议的检测频率各不相同,且通常由临床医生自行决定。
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疫苗接种后的检测有助于确定个体是否已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ELISA检测麻疹抗体≥120mIU/mL,风疹抗体≥10–15IU/mL),但通常并无必要,因为大多数没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都会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血清学检测仅推荐用于麻疹和风疹。由于对模棱两可的结果进行解读存在局限性,且追加疫苗剂量的建议通常因具体情况而异(例如在疫情爆发期间),因此不推荐将血清学检测用于腮腺炎。
狂犬病疫苗暴露后,检测可用于确定暴露后预防的方案。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检测;然而,建议的检测时间各不相同,可能在接种后7至14天或2至4周之间。
水痘/带状疱疹疫苗如果个人的免疫状态未知,建议在接种疫苗前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接种水痘或带状疱疹疫苗。检测还可用于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由于检测结果不可靠,不建议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
黄热病检测可能会为是否接种疫苗的决策提供依据:1)确定首次接种疫苗的个体是否已获得足够的疫苗应答(中和抗体≥0.7 LNI);2)确定既往接种过黄热病疫苗的HIV感染者是否需要加强剂疫苗。接种疫苗后的检测通常不是必需的,但对某些患者可能有用,特别是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

此表总结了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血清学检测可能具有临床价值的场景,以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或进行暴露后预防。临床医生应注意本文主体部分和方框1中所述的检测局限性。

Anti-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LNI:log10中和指数;MMR: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NITAG:国家免疫技术咨询小组。

相比之下,在健康且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常规接种麻疹、乙型肝炎和风疹疫苗后很少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检测是有必要的,例如,对于来自疫苗接种记录不全国家的难民和移民,需要核实其未记录的疫苗接种剂量[3839]。更常见的是,血清学检测用于确认具有其他健康、职业和行为因素的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是否存在抗体,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感染疾病的风险或对疫苗的反应。例如,在大多数高资源环境中,医护人员需要证明对多种疾病(包括白喉、乙型肝炎、流感、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风疹、破伤风和水痘)具有免疫力;如果没有接种记录,在有检测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认免疫力[40]。对于患有某些非免疫抑制性疾病、可能影响疫苗接种反应或增加感染风险及罹患重症风险的患者,血清学检测也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对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41]。在产前护理中,常规会对孕妇进行风疹血清学检测,以评估其对风疹的保护力并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鉴于感染后的致命后果,对于持续存在感染狂犬病及其他狂犬病相关病毒风险的人群(如大多数国家的兽医以及从事蝙蝠或其他动物相关工作的人员),在接种疫苗后和暴露后预防期间,常规会进行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以确认抗体的存在[42]。然而,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接种黄热病疫苗加强针前无需进行血清学检测。

3.4.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血清学检测的其他注意事项

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血清学检测的需求会因免疫抑制状态的类型而异。表3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的免疫抑制状态应考虑进行血清学检测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这些群体内部,免疫抑制的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而且这些群体可能存在交叉(例如,癌症患者可能正在接受不止一种类型的治疗)。即使在有血清学检测且推荐进行检测的情况下,解读检测结果也需要临床专业知识和对检测特性的了解。例如,少数接种过两剂含风疹成分疫苗的人,其抗体水平较低或检测不到;即使在加强剂次(即第三剂)接种后立即检测到抗体的人群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抗体水平为低阳性[43]。这些人可能已经对风疹具有免疫力,进一步接种疫苗的价值值得怀疑,且可能作用甚微,不过在低发病率环境中,这一说法的准确性尚不清楚[4344]。

表3. 基于免疫抑制类型,血清学检测在指导疫苗接种决策中的作用。

免疫抑制类型免疫抑制对疫苗接种建议的影响血清学检测的用途
免疫缺陷先天错误(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抗体(B细胞)免疫缺陷
  • 免疫抑制的严重程度可能较轻,也可能较重
  • 疫苗接种反应可能会受损(受损程度取决于具体情况)
  • 通常需要额外的疫苗剂量
  • 对于严重的免疫缺陷,接种疫苗(包括追加剂量)不太可能诱导出足够的免疫反应。
  • 严重免疫缺陷者禁忌接种减毒活疫苗,但病情较轻者可能适用。
在特定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信息
T细胞或联合(T细胞和B细胞)免疫缺陷
  • 免疫抑制的严重程度可能较轻,也可能较重。
  • 疫苗接种反应可能会受到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具体情况)
  • 通常需要额外的疫苗剂量
  • 对于严重的免疫缺陷,接种疫苗(包括追加剂量)不太可能诱导出足够的免疫反应。
  • 减毒活疫苗接种通常是禁忌的
在特定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依据。
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disorder
  • 这种状况会影响对细菌感染的反应和易感性
  • 活细菌疫苗接种是禁忌的
  • 减毒活病毒疫苗通常是禁忌的(有一些例外情况)
  • 接种非活疫苗通常是有效的,但通常需要额外接种某些疫苗(例如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
血清学检测的效用有限——可能受免疫抑制影响的疫苗接种反应不适合进行血清学检测。
先天性免疫缺陷
  • 该情况会影响细胞因子的生成或细胞激活
  • 减毒活疫苗通常是禁忌的(有一些例外情况,需专业医师指导)
  • 使用非活疫苗进行接种通常是有效的,但某些疫苗通常需要额外接种剂量(例如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
血清学检测的实用性有限——可能受免疫抑制影响的疫苗接种反应不适合进行血清学检测。
补体缺陷
  • 这种情况会增加对脑膜炎奈瑟菌和其他有荚膜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易感性。
  • 使用活疫苗和非活疫苗进行接种通常是有效的
  • 由于持续存在严重感染的高风险,需要接种某些疫苗的额外剂量(特别是加强剂)(例如脑膜炎球菌疫苗)。
血清学检测并非常规所需——血清学检测指南应遵循针对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指南。
由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接受过化疗的癌症患者
  • 疫苗接种的反应因恶性肿瘤类型、疾病分期、治疗药物以及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的时间而异。
  • 化疗期间通常不接种疫苗,因为患者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而且减毒活疫苗往往是禁忌的。
  • 建议完成化疗的人额外接种某些疫苗。
对某些疾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能是有用的
需要进行实体器官移植或已接受过实体器官移植的人群
  • 这种情况会增加患多种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的风险
  •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通常需要终身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的程度因移植器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理想情况下,疫苗接种应在移植前进行以获得最佳效果,不过由于器官衰竭,疫苗反应可能仍然会减弱。
  • 减毒活疫苗通常在移植后立即禁用,但可在移植前接种(取决于免疫抑制的程度)
  • 通常需要额外剂量的某些疫苗
在移植前进行疫苗接种前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也有用(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
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人
  •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涉及干细胞的移植,且会导致移植后出现长期的免疫抑制。
  • 理想情况下,疫苗接种应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进行,但对于患有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的人群,接种可推迟。
  • 某些疫苗的额外剂量通常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要接种。
某些疾病接种后的血清学检测可能有用
接受过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的癌症患者
  • CAR-T疗法包括对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重编程和增强,以识别并清除恶性细胞,且在输注CAR-T细胞前需要进行免疫抑制。
  • 理想情况下,疫苗接种应在CAR-T疗法之前进行
  • CAR-T疗法后,应考虑重新免疫,遵循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相同的指导原则。
某些疾病接种后的血清学检测可能有用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 HIV会感染CD4+ T细胞,免疫抑制的程度和所需接种的疫苗取决于年龄、CD4+细胞计数、接触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的 medical conditions 或正在服用的药物。
  • 某些减毒活疫苗是禁忌的,这取决于免疫抑制的程度;然而,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考虑使用某些减毒活病毒疫苗,接种决定需权衡潜在风险和益处(例如黄热病疫苗接种)。
  • 对于免疫功能未严重受损的人群,接种非活疫苗通常是有效的,但通常需要额外接种某些疫苗。
在特定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依据。
药物治疗引起的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人群
  • 皮质类固醇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停药后这些作用可逆转;免疫抑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类型、剂量、治疗持续时间和给药途径。
  • 非全身性皮质类固醇通常不会引起免疫抑制
  • 使用减毒活疫苗进行接种时需谨慎,且通常应推迟至治疗结束后再进行。
  • 接种非活疫苗是安全的
  • 高剂量皮质类固醇会削弱对疫苗的反应
在特定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依据。
接受常规(非生物)免疫抑制疗法的人群
  • 传统的免疫抑制疗法可减轻与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相关的炎症反应,且每种疗法都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免疫系统。
  • 在某些情况下,减毒活疫苗可以安全接种。
  • 接种非活疫苗通常是安全的,但免疫反应可能不理想。
  • 在开始治疗后4周内或治疗期间接种的非活疫苗,应在治疗结束后重新接种。
在特定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依据。
接受生物疗法的人群
  • 生物疗法针对特定细胞或细胞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疗法之间以及同一类药物之间,免疫抑制的风险各不相同。
  • 免疫抑制的风险还受到基础疾病和联合治疗暴露的影响。
  • 活疫苗接种通常是禁忌的,但根据治疗类型的不同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补体抑制剂、低剂量的某些疗法)。
  • 使用非活疫苗接种是安全且通常有效的,不过由于初始接种时间表的改变以及治疗结束后的追加剂量,可能需要额外的剂次。
在特定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依据。
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人群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免疫调节抗体,它能阻止检查点蛋白与其伴侣蛋白结合,从而刺激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当它们作为单药疗法使用时,免疫抑制作用较弱。
  • 可以接种活疫苗和非活疫苗,不过从理论上讲,人们担心接种活疫苗后可能存在与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风险。
  • 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疫苗接种反应的影响,相关证据有限。
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在特定情况下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信息,但需注意,关于该患者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反应,目前缺乏相关证据。
接受补体抑制剂治疗的人群
  • 补体抑制剂靶向补体级联反应中的膜攻击复合物,而不会影响其他免疫系统细胞。
  • 可以接种活疫苗和非活疫苗;其免疫反应预计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免疫反应相当。
  • 由于持续存在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和其他有荚膜细菌的风险增加,因此需要接种某些疫苗的额外剂量。
血清学检测并非常规所需——血清学检测指南应遵循针对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指南。
接受小分子靶向治疗的人群
  • 小分子靶向疗法以细胞内通路为靶点,旨在减少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且具有中等感染风险。
  • 活疫苗接种通常是禁忌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 接种非活疫苗是安全的,但免疫反应可能不理想。
在特定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可能有助于为疫苗接种决策提供依据。
无脾症和脾功能减退患者
  • 这种疾病会增加严重细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对有荚膜细菌(例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
  • 使用活疫苗和非活疫苗进行接种通常是有效的
  • 大多数无脾患者对疫苗接种的抗体反应通常是足够的。
  • 某些疫苗通常需要额外接种剂量(例如脑膜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以及每年的流感疫苗)
血清学检测并非常规所需——血清学检测指南应遵循针对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指南。
在子宫内接触过免疫抑制治疗(即生物疗法)的婴儿接触抗CD20疗法(如利妥昔单抗)的婴儿
  • 婴儿可能会出现免疫抑制,这取决于所使用疗法的类型、时间、剂量和数量。
  • 减毒活疫苗通常禁用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
  • 使用非活疫苗进行接种通常是有效的,但某些疫苗通常需要额外剂量(例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 可能需要额外的疫苗(例如,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血清学检测通常不是必需的,但可能对特定疾病(如乙型肝炎)有帮助。
接触所有其他类型生物疗法(抗CD20疗法除外)的婴儿
  • 婴儿可能会出现免疫抑制,这取决于所使用疗法的类型、时间、剂量和数量。
  • 轮状病毒疫苗可按常规时间表接种;然而,其他减毒活疫苗通常禁用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
  • 使用非活疫苗进行接种通常是有效的,但某些疫苗通常需要额外剂量(例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 可能需要额外的疫苗(例如,使用呼吸道合胞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接种)
血清学检测通常不是必需的,但可能对特定疾病(如乙型肝炎)有帮助。

该表格按免疫抑制疾病类型总结了血清学检测的用途,详细说明了这些疾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疫苗接种建议的意义。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类型和发生时间对疫苗接种免疫反应的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因某种疾病(如癌症、HIV感染、实体器官移植或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或导致免疫抑制的治疗(如皮质类固醇、生物制剂或化疗)而出现免疫功能低下时。例如,异基因移植通常会导致移植后一年内对大多数儿童疫苗的体液免疫丧失,但适时的再次接种可以恢复免疫力[545]。通过接种获得免疫力的较年轻个体在移植后不太可能保留这种免疫力,因此对这些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不太可能改变临床行动过程。已知B细胞耗竭疗法会影响治疗后数月内接种疫苗的反应,但其对先前接种疫苗的影响存在差异,而需要治疗的潜在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更增加了解读的复杂性[[46][47][48]]。在此情况下,开始治疗前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提供一个基线,用于比较未来的检测结果,以帮助确定是否需要再次接种[48]。糖皮质激素对疫苗诱导免疫的影响因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剂量、持续时间以及接种时间而异[49]。诸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等较新的和新兴疗法对免疫力的影响各不相同[50]。因此,用于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的血清学检测的相关性、时间和频率将因治疗的类型、剂量和持续时间而异。

在解读近期接受过血液制品的人群或婴儿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时,也应谨慎,因为被动抗体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并导致不准确[51]。对于接受常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特别是那些患有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和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解读其血清学检测结果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检测可能会发现多种被动获得的抗体。例如,已发现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存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但后来在重复检测时呈阴性,这表明假阳性结果是由于接受了免疫球蛋白[5253]。在这些情况下,对检测到被动获得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错误解读,可能会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并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些患者,应尽量少做血清学检测(如果非要做的话),且应考虑在开始免疫球蛋白治疗前进行检测,以建立基线。

最后,血清学检测结果应始终结合临床背景进行解读。例如,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患者对疫苗的血清学反应通常与健康人相似[54],但可能需要更高水平的抗体才能获得足够的临床抗感染保护[5]。虽然患有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的患者(如T细胞和B细胞缺陷患者)可以安全接种非活疫苗,但他们可能产生的免疫反应不理想或无法检测到[55]。疫苗接种后的血清学检测可作为识别和辅助诊断疑似先天性免疫缺陷个体的一种手段(见表1)[56]。评估疫苗接种即时反应的血清学检测只是临床医生诊断工具库中的一种工具,应在全面检查以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后,由专业免疫学家指导和解读[[56][57][58]]。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如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不仅需要检查抗体反应的强度,还需要对疫苗反应进行定性评估[56]。

3.5. 评估疫苗接种免疫反应的新方向

系统免疫学是一个新兴且前景广阔的领域,有望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染和疫苗接种反应相关的各种免疫机制[59]。它结合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构建疫苗反应和效力的预测模型[59]。近年来,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表征以前未知的免疫反应,识别与疫苗有效性相关的新生物标志物,生成“疫苗特征”(即一组指示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并确定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持久性的预测因子[5960]。这些方法已被用于理解针对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反应,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新冠肺炎和流感,并为新型疟疾疫苗佐剂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提供了见解[[60][61][62][63]]。例如,它被用于确定CD8+T细胞和表达CD161的CD4+T细胞在介导抗流感免疫中的作用,这对将这些细胞作为开发广谱保护性流感疫苗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62]。高通量测序还被用于识别T细胞受体库,该库包含多样的T细胞受体序列组合,并且由于个体生物学特征和环境暴露的不同,每个人的T细胞受体库都存在差异[61]。因此,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个性化疫苗学以及理解包括免疫功能低下个体在内的多样化复杂人群对疫苗接种的个体免疫反应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机器学习也被用于预测艾滋病患者对新冠肺炎mRNA疫苗的体液反应,确定了特定的临床因素(即既往SARS-CoV-2感染、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体重指数以及初次接种和加强剂量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影响体液免疫原性的关键因素[64],这为确保特定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对特定疫苗产生最佳反应的方法提供了参考。未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完善和商业化,希望它们能为评估免疫功能低下个体对疫苗接种的反应提供一种比目前血清学检测更具个性化的方法。

4. 结论

血清学检测若操作得当,可成为指导疫苗接种决策的有用工具。然而,不必要地或在没有临床指征的情况下进行血清学检测,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低效利用,并导致不良临床结局,包括疫苗接种延迟。我们对已发表证据的综述提供了明确的原则,临床医生可据此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血清学检测。现有证据表明,目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接种疫苗前或接种后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的情况非常有限,即乙型肝炎、麻疹、狂犬病、风疹和黄热病疫苗接种。在血清学检测能够可靠地用于临床决策之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保护相关因素,并确保这些因素与市售检测相对应。此外,还需要更多关于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疫苗可预防疾病保护相关因素的证据,以更好地理解临床医生应如何利用和解读检测结果。

作者贡献

所有作者均符合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的作者资格标准。CP和PW构思了本研究。CP在XW的协助下进行了文献检索和数据提取。CP、XW和PW对证据进行了综合分析。CP撰写了文章的初稿。所有作者均参与了研究结果的解读以及手稿的批判性审阅和修订。PW监督了本项工作的整体执行。所有作者均同意手稿的最终版本。

CRediT作者贡献声明

赛拉·帕特尔(Cyra Patel):写作——审阅与编辑、写作——原始草稿、项目管理、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形式分析、数据整理、概念构思。王霞(Xia Wang):写作——审阅与编辑、研究方法、形式分析、数据整理。米歇尔·贾尔斯(Michelle Giles):写作——审阅与编辑、验证。佩内洛普·伯恩斯(Penelope Burns):写作——审阅与编辑、验证。陈阮(Tran Nguyen):写作——审阅与编辑、可视化。克里斯汀·麦卡特尼(Kristine Macartney):写作——审阅与编辑、验证。菲比·C.M.威廉姆斯(Phoebe C.M. Williams):写作——审阅与编辑、监督、研究方法、形式分析、概念构思。

利益冲突声明

作者声明,他们没有已知的竞争性经济利益或可能影响本论文所报告工作的个人关系。

致谢

我们要感谢凯瑟琳·金博士在文献检索方面提供的帮助。我们还要感谢澳大利亚免疫技术咨询小组及其特殊风险人群 subgroup 的成员,感谢他们对本研究的证据进行审核和解读,并在学术上做出的贡献。

资金与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MG、PB和KM是澳大利亚免疫技术咨询小组成员。CP、XW、KM和PW是国家免疫研究与监测中心的员工,该中心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卫生与老年护理部的资助。本研究是该中心履行对澳大利亚政府合同义务的一部分。本研究未获得特定资助。CP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研究培训计划(RTP)奖学金的支持。PW获得了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员资助。

数据可用性

本综述中包含的证据来自已发表的同行评审文献,并在参考文献中注明。从这些研究中提取的数据在手稿和表格中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Patel C, Wang X, Giles M, Burns P, Nguyen T, Macartney K, Williams PCM. The role of serological testing for vaccination with a focus o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 synthesis of current evidence. Vaccine. 2025 Sep 17;63:127659. doi: 10.1016/j.vaccine.2025.127659. Epub 2025 Aug 25. PMID: 40857937.

Hit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