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tein-Barr病毒可能与所有狼疮病例有关

Epstein-Barr virus may be linked to all cases of lupus

根据一项新发表的研究,普遍存在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可能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通常简称“狼疮”)有关。尽管我们目前还没有治愈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的方法,但已经有预防该病毒的疫苗处于早期临床试验</b0阶段。

本文将回顾关于 Epstein-Barr 病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已知信息,并探讨将这种感染与狼疮联系起来的新的同行评审研究。

woman in pink cardigan and white shirt leaning on the wall epstein barr virus lupus
图片由Designecologist摄于Pexels.com

什么是 Epstein-Barr 病毒?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正式名称为人类γ疱疹病毒4型,是疱疹科中九种已知的人类疱疹病毒类型之一,也是人类中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对于那些对这类事物感兴趣的人来说,该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病毒感染通过唾液的口腔传播发生,但也可能通过生殖器分泌物传播。大多数感染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的人会获得对该病毒的适应性免疫</b0。

出于未知原因,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在人年龄越大时感染,造成的影响就越严重。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婴儿期或幼年首次感染这种病毒,初次感染即便不是无症状,也很可能症状轻微。但这种病毒并不会消失。

因此,它可能看起来是一种不起眼、可以被忽视的病毒。但除此之外,它的某些特性使其更为危险。

EBV会感染免疫系统的B细胞上皮细胞。一旦病毒最初的裂解性感染被免疫系统控制,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就会以潜伏状态在个体的B细胞中终身持续存在。它潜伏在那里时,大多是良性的。大多是这样。

2022年3月3日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描述了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是如何造成损害的:

特别是,EB病毒会感染一种名为B细胞的淋巴细胞,每一种B细胞生来就能够识别不同的潜在病原体。如果某个B细胞始终没有找到与其匹配的病原体,它就会死亡,这是人体对无用免疫细胞进行无情清除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它找到了匹配的病原体,B细胞就会分裂并转化为记忆B细胞,这些细胞将在人的余生中持续抵御感染。

EBV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会劫持这一正常过程。它会操纵受感染的B细胞,让它们误以为自己已被激活,从而转化为能长期存在的记忆B细胞,病毒便可以在这些细胞中潜伏数十年。(该家族所有的疱疹病毒都具备这种罕见的潜伏能力,不过它们会藏匿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例如,水痘病毒会寄生在神经细胞中,有时会发作引发带状疱疹。)EBV偶尔会从藏身之处现身,进行刚好足够维持生存的复制。如果复制太少,它可能在被免疫系统消灭前无法找到新的宿主;如果复制太多,则可能会伤害当前宿主。病毒与免疫系统处于持续的平衡状态,彼此相互制约。

EBV还与多种癌症有关。目前,尚无获批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疫苗,不过有几种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现在,这就是我们发现 Epstein-Barr 病毒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无害的地方。它确实会潜伏在体内,直到引发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我来列举一些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该病毒与许多严重的疾病存在关联:

  • 一篇2022年的文章指出,EB病毒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症(MS)患病风险增加32倍有关,多发性硬化症可能是一种破坏神经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02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该病毒与多发性硬化症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文章称,一些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体内存在抗体,这些抗体既会与EB病毒蛋白结合,也会与大脑中的一种蛋白结合,而这种大脑蛋白会被免疫系统错误地当作攻击目标。
  • 此外,该病毒可能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和横贯性脊髓炎(我在这儿写过相关内容)。
  • EB病毒可能与1型糖尿病有关联,1型糖尿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Epstein-Barr病毒还与癌症有关:

  • 每年约有200,000例癌症病例与EBV感染相关。
  • EBV与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相关,如伯基特淋巴瘤、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和霍奇金淋巴瘤。
  • EB病毒还与鼻咽癌和胃癌有关。总体而言,它在全球1.5%的癌症中发挥作用。

基于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它会终生存在于B细胞中,或者攻击上皮细胞——这一点是说得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这些受EB病毒“控制”的B细胞有关。当然,鼻咽癌和胃癌通常发生在上皮细胞中,而这正是该病毒攻击的另一个部位。

woman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laptop computer in shallow photo
图片由Alexander Dummer摄于Pexels.com

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健康的细胞和组织。这些攻击可能引发炎症,影响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部及其他器官。狼疮的病情难以预测,症状时好时坏,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通过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

狼疮在女性(尤其是15-44岁的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为常见。非洲裔美国人、西班牙裔、亚裔和美洲原住民群体中的患病率更高。

狼疮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

  • 妊娠并发症(流产、早产)
  • 肾脏损伤(狼疮性肾炎)
  • 心血管疾病和心脏病发作
  • 血液疾病(贫血、凝血问题)
  • 神经系统问题(癫痫、中风、记忆问题)

约数十万美国人(据一些估计,接近一百万)以及全球约500万人患有狼疮。

two test tubes
图片由Martin Lopez在Pexels.com上提供

Epstein-Barr病毒与狼疮研究

2025年11月12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的一篇论文中,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免疫学与风湿病学部的Shady Younis博士及其同事揭示了 Epstein-Barr 病毒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基础。研究人员发现,EB病毒会感染并重新编程B细胞,导致它们产生自身抗体,并引发自我放大的自身免疫级联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该机制涉及几个特定步骤:

  • 靶向自身反应性B细胞:EB病毒优先感染已经具有“自身反应性”的B细胞,这意味着这些细胞已准备好产生针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抗体。在健康人体内,这些细胞数量稀少且处于不活跃状态。在狼疮患者中,感染EB病毒的B细胞比例是健康人的25倍(约为1/400,而健康人约为1/10000)。
  • 作为转录因子的EBNA2: 该病毒虽然大多处于休眠状态(潜伏状态),但会在受感染的B细胞中持续产生EBNA2蛋白( Epstein-Barr病毒核抗原2)。
  • 基因重编程:EBNA2直接结合到之前处于非活性状态的人类基因的调控区域。这会“激活”一系列与炎症和自身免疫相关的基因,包括转录因子ZEB2和TBX21。
  • 自身免疫反应的激活:由此产生的变化会使B细胞过度活跃且具有高度炎症性。这些“驱动”细胞开始充当专业的抗原呈递细胞,刺激其他免疫细胞(T细胞)加入对人体自身核成分的攻击。

这一过程会将少量受感染细胞转化为“恶魔般的霸主”,从而引发全身性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狼疮症状的出现。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遗传易感性(自身反应性B细胞)与这些特定细胞受到EBV感染这一特定组合,对于该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摘要

这项研究表明,EB病毒可以激活B细胞,而B细胞是负责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这种激活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失调,使身体开始攻击自身组织,这是狼疮的一个典型特征。

这项研究对狼疮的治疗或预防为何重要?

  1. 靶向治疗:目前这种抑制整个免疫系统的广泛方法(例如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能会被更精确的疗法所取代,这些疗法专门针对有问题的EBV感染B细胞或它们激活的炎症通路。
  2. B细胞耗竭:这项研究为B细胞耗竭疗法(如利妥昔单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此类疗法已在部分狼疮患者中显示出诱导长期缓解的潜力。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这些疗法能清除感染EB病毒的“驱动”B细胞。
  3. 抗病毒药物:未来的治疗可能包括专门设计的新型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旨在阻断EB病毒的重编程过程或防止其在B细胞内重新激活。抗病毒药物甚至可用于在EB病毒造成损害前将其从体内清除。
  4. 预防性疫苗: 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开发一种有效的EBV疫苗。在生命早期(早到个体尚未接触EBV时)接种的疫苗可以预防初始EBV感染,从理论上讲,还能防止易感人群患上狼疮。

读到一些关于爱泼斯坦的不同内容,感觉不错。

参考文献

  • Bjornevik K、Cortese M、Healy BC、Kuhle J、Mina MJ、Leng Y、Elledge SJ、Niebuhr DW、Scher AI、Munger KL、Ascherio A. 纵向分析显示 Epstein-Barr 病毒与多发性硬化症相关的高患病率。《科学》。2022年1月21日;375(6578):296-301。doi:10.1126/science.abj8222。在线发表于2022年1月13日。PMID:35025605。
  • Lanz TV、Brewer RC、Ho PP、Moon JS、Jude KM、Fernandez D、Fernandes RA、Gomez AM、Nadj GS、Bartley CM、Schubert RD、Hawes IA、Vazquez SE、Iyer M、Zuchero JB、Teegen B、Dunn JE、Lock CB、Kipp LB、Cotham VC、Ueberheide BM、Aftab BT、Anderson MS、DeRisi JL、Wilson MR、Bashford-Rogers RJM、Platten M、Garcia KC、Steinman L、Robinson WH。多发性硬化症中克隆扩增的B细胞结合EBV EBNA1和GlialCAM。《自然》。2022年1月24日。doi:10.1038/s41586-022-04432-7。在线优先出版。PMID:35073561。
  • Nagafuchi S. 糖尿病中病毒感染的调控。《生物学(巴塞尔)》。2021年6月13日;10(6):529。doi:10.3390/biology10060529。PMID:34199246;PMCID:PMC8231782。
  • Rezk SA、Zhao X、Weiss LM。 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2018年更新。《人类病理学》。2018年9月;79:18-41。doi:10.1016/j.humpath.2018.05.020。2018年6月6日在线发表。PMID:29885408。
  • Toussirot E, Roudier J. Epstein-Barr病毒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最佳临床风湿性疾病实践与研究》。2008年10月;22(5):883-96。doi:10.1016/j.berh.2008.09.007。PMID:19028369。
  • 尤尼斯 S、穆图西 SI、拉苏利 S、贾汉巴尼 S、潘迪特 M、吴 X、阿查里亚 S、夏普 O、维杰拉特纳 TU、哈里斯 ML、杨 EY、柴奇安 Y、帕尔萨法尔 S、贝克 MC、哈雷 JB、梅弗雷 E、斯坦曼 L、马沙克-罗斯泰因 A、詹姆斯 JA、马丁内斯 OM、乌茨 PJ、奥兰治 DE、兰茨 TV、罗宾逊 WH。 Epstein-Barr病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重编程自身反应性B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科学转化医学》。2025年11月12日;17(824):eady0210。doi:10.1126/scitranslmed.ady0210。2025年11月12日在线发表。PMID:41223250。

帮助“怀疑的迅猛龙”继续撰写这类文章

有四种方式可以帮助你为保持本网站的高速运行贡献力量:

  1. 去资助我
  2. 通过Patreon订阅。
  3. 亚马逊上购物。
  4.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篇文章。
Michael Simpson
SkepticalRaptor首席执行官
我一生热爱科学,尤其是生物医学研究。我在学术界、业务开发、研究领域深耕多年,还曾为大型制药公司在全球各地奔走推广。我喜欢体育运动,主要是大学篮球、橄榄球、曲棍球和棒球。我享受美食和有深度的交谈,还有一杯美味的晨间咖啡!

Hit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