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狂犬病的诊断困难:病例报告和文献回顾

This entry is part 109 of 123 in the series 狂犬病疫苗
. 2017 Apr 21;2016(2):15. doi: 10.5339/qmj.2016.15
Diagnostic difficulties in human rabie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摘要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所有传染病中致死率最高。狂犬病脑炎在发病初期的临床特征非常不具有特异性,来自狂犬病低流行地区的临床医生通常在早期识别病例时面临困难。因此,建立一种快速且准确的检测方法以便在患者生前识别狂犬病的需求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做到这一点可能仍然很困难。在人类狂犬病病例中,在症状期通过各种诊断方法阳性识别抗原、抗体或遗传物质会受到病毒血症的不可预测性、宿主抗体免疫反应水平以及感染毒株毒力的影响。此外,并非所有的医疗中心都能随时开展灵敏度更高的先进检测。在此,我们描述了一个年轻男性病例,他被患有狂犬病的狗咬伤后,患上了进行性脑炎并最终死亡,且其脑脊液中的抗体呈阴性。本文还对有关狂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检测方法、治疗及预防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人类狂犬病,狂犬病诊断

介绍

人类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产生的致命疾病,属于弹状病毒科。该家族的其他成员包括 VesiculovirusLyssavirus、植物弹状病毒组和其他未分类的弹状病毒。它在人类中产生致命的脑病或麻痹综合征,只有极少数报告的幸存者,其中一些人在急性危机后仅存活了很短的时间。超过 99% 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据报道,各种陆生哺乳动物和蝙蝠是狂犬病的主要天然宿主。

由于该综合征在发病时具有非特异性,因此在早期阶段难以诊断,尤其是没有动物咬伤史。最初的临床特征可能非常非特异性,从流感样疾病到麻痹性不等。狂犬病的特异性检测也受到疾病早期缺乏敏感性的困扰。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样本中病毒的变异性、样本采集的时间以及宿主的抗体反应。检查对非典型病例的预测价值尚待确定。 一些高灵敏度的高级检测通常不可用。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个年轻男性被患有狂犬病的狗咬伤史的病例。他后来患上脑病,脑脊液中未检测到抗体,从而强调了临床诊断的重要性。

病例报告

一名26岁原本健康的印度男性入住卡塔尔的哈马德综合医院,他有为期三天的气促、左大腿疼痛以及排尿困难的病史。患者无发热、咳嗽、胸痛、腹泻的病史,也不存在肺栓塞的任何危险因素。入院时,患者神情焦虑,但意识清醒且配合检查。他的脉搏为150次/分钟,节律规整,血压为124/70毫米汞柱,存在呼吸急促的情况。患者无面色苍白、黄疸、杵状指(趾)、淋巴结肿大或皮疹。双侧瞳孔正常且对光反射存在,肌肉力量和腱反射正常,无颈项强直。胸部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柔软,无任何器官肿大。患者的血红蛋白为127克/升,白细胞总数为10.7×10⁶/升,血小板计数为257×10⁶/升。动脉血气分析提示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其他血液指标和胸部X光检查均正常。患者被初步诊断为脓毒症并接受了相应治疗,同时采集了血培养标本。他接受了诊断性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染色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显示耶氏肺孢子菌为阴性。患者接受了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4.5克),每6小时一次,以及口服阿奇霉素(500毫克),每24小时一次的治疗方案。第二天,通过电话对患者的亲属进行了询问,得知患者一个月前在印度曾被一只无明显诱因的狗咬伤。那只狗还咬伤了其他几个人,且表现得狂躁不安,并在几天内死亡。由于附近医院等待治疗的时间过长,该患者当时决定不接受治疗。。

考虑到患者出现轻度脑病的临床表现,且曾被患有狂犬病的狗近距离咬伤,医生考虑诊断为狂犬病,于是给患者静脉注射了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同时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剂量为每6小时1000毫克。医院采取了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在症状出现的第三天)进行了腰椎穿刺,结果显示蛋白质水平为0.25克/升,葡萄糖水平为5.5毫摩尔/升,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31个,其中淋巴细胞占98%,中性粒细胞占2%。脑脊液中的狂犬病抗体呈阴性。患者的脑病状况逐渐恶化。他需要借助呼吸机以及其他支持性治疗,但在症状出现后的第28天死亡。未对患者进行尸检。。

讨论

地方性犬类狂犬病每年导致约5.5万人死亡,这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农村地区(由于漏报情况,实际的死亡人数估计会更高)。狂犬病在阿拉伯半岛的动物中仍然流行。在沙特阿拉伯,大多数人被咬伤事件是由患有狂犬病的流浪狗所致,然而,在过去十年中,该国尚未报告过经确诊的人类狂犬病病例。

狂犬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含有单链负义RNA,其中包含编码病毒成分的五个基因。对于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该病毒在各种食肉动物之间传播,这些食肉动物充当了病毒的储存宿主。在世界的不同地区,赤狐、浣熊、狗、猫鼬、臭鼬、郊狼以及一些蝙蝠物种构成了病毒储存库,与这些动物接触可能会导致病毒“溢出”,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城市中的狂犬病主要由狗传播并维持,在人类因狂犬病死亡的病例中,有99%是由狗传播导致的。理论上,任何哺乳动物都可能感染狂犬病,曾有一例报告显示,一只家鸡(原鸡属)在被患有狂犬病的狗咬伤后感染了狂犬病。除了咬伤之外,病毒的感染途径还包括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动物舔舐物、气溶胶传播(蝙蝠聚集的洞穴环境中)以及器官移植。当病毒因咬伤而进入肌肉后,会侵入神经末梢,并通过轴浆流动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移动。一旦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就会进行病毒复制并进一步扩散到身体外周,临床表现为弥漫性脑病。

病征

由于狂犬病的症状取决于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速度,而这反过来又取决于病毒接种量的大小、毒株的毒力、咬伤部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因此狂犬病的潜伏期差异很大,从几周至一年不等。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咬伤部位出现感觉异常。狂犬病最初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比如发热、身体疼痛、喉咙痛和失眠。在这个阶段,除非有动物咬伤史,否则很难怀疑患上了狂犬病。脑病症状可能会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渐显现,其特征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定向障碍和气促。这些症状可能会被误诊为惊恐发作或焦虑症。在脑病发展过程中,患者在试图饮水时会出现喉部痉挛。菲律宾的一项大型研究系列显示,所有病例都出现了特征性的恐水症状,95.5%的患者出现了恐风症状。恐水和恐风症状的出现是因为脑干脑炎以及疑核周围神经元功能障碍,作为一种防止误吸的保护机制,这些神经元会抑制呼吸肌,进而导致喉部和咽部肌肉痉挛。一旦脑炎症状出现,患者会在几天内死亡。。

临床诊断

如果存在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的病史,狂犬病的临床诊断可能相对直接明了。然而,在非狂犬病流行地区,由于接诊医生缺乏相关经验、患者的症状不典型,以及患者遗忘了动物咬伤或舔舐的经历等原因,常常使得狂犬病的诊断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一项研究系列中,在最终确诊之前,曾考虑过的鉴别诊断包括惊恐障碍、破伤风、病毒性脑炎、药物中毒或戒断反应、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支气管炎伴胸膜炎、败血症、病毒性脑炎、颈神经根病、肌肉劳损、下背部劳损、焦虑症、无菌性脑膜炎、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莱姆脑膜脑炎、鼻窦炎、肺炎、严重低钠血症以及非典型胸痛。此外,有几位患者因各种不适症状多次前往医院就诊,这些症状包括下背部疼痛、颈部疼痛、头痛、震颤、手部刺痛、腹痛、疲劳、手臂麻木和无力。严重的腹痛症状可能会出现,甚至有病例报告称腹痛是该病最初的表现症状。

20% 的患者可能表现为神经麻痹综合征,与吉兰-巴雷综合征 (GBS) 难以区分。不明原因的脑病表现应增加 GBS 患者患狂犬病的可能性。同样在狂犬病中,可发生多器官受累,导致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包炎和心肌炎伴完全心脏传导阻滞。

实验室诊断

尽管在了解狂犬病毒的特性方面已经取得了多项进展,但在临床实践中,生前用于准确诊断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能并非常规可用。而死后诊断的准确性通常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在尸检时可以采集到更多的组织和器官样本。此外,在器官捐赠的时代,对能够准确且快速诊断和排除狂犬病的检测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区分狂犬病的麻痹型症状,以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在使用的传统神经组织疫苗所引发的神经麻痹并发症。

一般来说,所有用于诊断的组织标本都应冷藏,或保存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溶液中,尤其是那些需要检测核酸成分的标本,并且在运输过程中应遵循所有的标准防护措施。影响狂犬病检测结果的因素如下:标本中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水平,这反过来又取决于疾病的阶段、病毒的毒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在生前检测期间,与其他病毒的交叉反应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在从一只狗身上获取的死后唾液腺样本中,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的病毒浓度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

现有的检测方法总结在表1中。荧光抗体技术(FAT)检测狂犬病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因为在疾病早期,样本中病毒抗原的分布具有不可预测性。由于存在中和抗体,唾液或脑脊液样本中也可能检测不到抗原。尽管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hnPCR)并非常规检测方法,但它可能是生前检测狂犬病的最佳方法,无论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长短,该方法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一份病例报告显示,在其他所有检测方法(包括荧光抗体技术)均为阴性的情况下,半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hnRT-PCR)检测成功。针对该病毒的血清中和抗体通常在症状出现后的第10天才会出现,因此血清学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评估接种疫苗后的抗体反应,而非用于实验室诊断。脑脊液中的抗体在血清中抗体出现后的两到七天才会出现。通常,血清中存在抗体的患者,其脑脊液中可能不存在抗体。在一项研究系列中,症状出现后的第9天,只有不到50%的患者脑脊液中能检测到抗体。

表 1.狂犬病实验室检测。

生前检查

方法标本目标灵敏度 (%)特异性 (%)

常规 RT-PCR唾液核糖核酸37100

实时荧光定量 PCR (TaqMan)唾液核糖核酸75100

聚合酶链反应 (RT-hnPCR)*皮肤活检(非神经)核糖核酸98100

直接斑点印迹酶免疫测定 (EIA)唾液病毒抗原83.3100

脑脊液91.6100

验尸

直接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dRIT)神经病毒抗原100100

直接显微镜检查**神经内格里体

荧光抗体技术 (FAT)神经病毒核蛋白抗原

RT-PCR 系列神经病毒 RNA100100

*不常用。

**不再推荐。

成像

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比,狂犬病在影像学方面的特异性表现缺乏高质量的证据以及统计学关联。然而,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检测狂犬病可能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提示性特征可能包括额颞叶的高信号,以及脊髓、脑干、丘脑和边缘皮质在T2加权成像(tbl2)上无强化的高信号。在日本脑炎中,可以看到特征性的双侧丘脑高信号病灶,而这一特征在狂犬病中是不存在的。狂犬病患者的灰质受累部位更靠近中线,这可能有助于将其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相鉴别,因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主要累及白质。

急性病例的治疗和结局

狂犬病在所有传染病中致死率最高,目前其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经证实有效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截至目前,据报道存活下来的患者不到十人。首例有记录的存活病例是一名15岁的女孩,她被蝙蝠咬伤后未接受暴露后预防处理。用于该病例的治疗策略后来被称为“密尔沃基疗法”,该疗法包括诱导患者昏迷并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采取这一疗法的背后理念是让患者保持昏迷状态,直至其自身的免疫反应成熟。用于诱导昏迷的药物有氯胺酮、咪达唑仑和巴比妥类药物。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是利巴韦林和金刚烷胺。目前,这一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存在争议,因为有多种因素决定着患者的生存情况,比如病毒的毒力(因病毒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咬伤部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等,因此这一治疗方案已不再被推荐使用。

预防

给宠物动物接种疫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需要有良好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通过加强剂量在犬类血清中维持足够的抗体滴度。有证据表明,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这也取决于狗的年龄和所接种疫苗的质量。
对于人类而言,暴露前预防(PrEP)的疫苗接种程序包括在第 0 天、第 7 天和第 21 天或第 28 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共三剂;这些疫苗接种通常是针对兽医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尽管一些小规模试验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但暴露前预防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社区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
在狂犬病极为罕见的地区,对于动物暴露后的处理没有标准的指导方针,接诊医生需要就是否进行暴露后预防(PEP)做出合理的决定。如果咬人的动物可以被观察,尤其是在狂犬病低流行地区,可以在开始接种疫苗前对其观察十天,看是否出现健康问题。常用的疫苗有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和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V)。目前,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ICP)建议,对于之前未接种过疫苗且已暴露的患者,给予四剂疫苗 ——1 毫升的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或纯化鸡胚细胞疫苗,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疫苗在第 0 天、第 3 天、第 7 天和第 14 天进行肌肉注射。之前实行的第五剂疫苗接种,由于缺乏证据表明其有任何益处,现已不再使用,目前仅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才进行接种。对于之前曾进行过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接种,且有记录显示其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反应足够的人,仅需接种前两剂疫苗,无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但及时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伤口处理、在伤口及其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及多次接种狂犬病细胞培养疫苗,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在预防人类狂犬病方面的有效率可达 100%。此外,纯化鸡胚细胞疫苗在怀孕期间使用似乎是安全的。
皮内注射较低剂量的疫苗(0.1 毫升)在产生血清抗体方面似乎同样有效,这对于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皮内注射途径相关的不良反应略有增加,这与注射途径有关。研究发现,一个更短的接种疗程,即在一年后接种一剂加强针,能够在血清中产生足够的抗狂犬病抗体,且安全性极佳。

结论

狂犬病仍然是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并且没有经过验证的针对脑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如前所述,抗尸诊断可能很困难,明确诊断的最佳策略是发送多个组织样本进行分析。由于阴性检测结果并不能排除狂犬病,因此医生应高度怀疑不明原因的脑病。预防死亡的唯一方法仍然是及时伤口护理、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浸润相结合,这是非常有效的。由于潜伏期高度可变,不应因延迟出现而扣留疫苗。需要提高当地流行人群在动物暴露后立即寻求医疗建议的认识,并在政府层面制定良好的预防计划以降低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

 

引用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427514/

Hits: 10

发表回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