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后狂犬病预防失败案例研究

This entry is part 149 of 149 in the series 狂犬病疫苗

Failures of post-exposure rabies prophylaxis. Vaccine

摘要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仍是一项公共卫生问题。理论上,通过控制犬群中的狂犬病疫情,并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方案开展暴露后预防(PEP),我们完全有能力消除这一祸患。然而,暴露后预防失败的情况仍会发生。

最常见的失败原因包括偏离WHO推荐的处置方案,以及关键生物制品(指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等)供应不足。值得庆幸的是,真正的预防失败案例——即完全遵循WHO建议仍导致预防失败的情况——极为罕见。本文报告了7例此类致死案例,同时也列举了因常见处置不当导致死亡的其他案例。

这一令人担忧的议题在狂犬病相关会议及近年文献中鲜少受到关注,且暴露后狂犬病预防(PEP)失败案例的报告很可能存在遗漏。每个预防失败案例都蕴含可借鉴的经验,或能帮助避免未来类似悲剧的发生。泰国红十字会长期关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失败问题,但此前注意到的案例几乎均存在明显的处置缺陷。

直至1996年和1999年,我们才首次遇到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严格遵循WHO所有建议开展处置的案例:无证据显示存在伤口处理不当、生物制品效价不足或冷链断裂等问题,但患者最终仍死于狂犬病[1,2]。本文现将7例疑似“真正预防失败”的案例进行报告。在这些案例中,患者均接受了及时且规范的伤口处理,并分别注射了40IU/kg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或20IU/kg的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且免疫球蛋白均注射于咬伤伤口内部及周围

此外,本文还报告了7例因处置缺陷导致的暴露后预防失败案例(案例9-15),旨在说明目前仍需加大宣教力度,并提高可负担生物制品的可及性,以减少狂犬病致死病例。

1.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84年至2007年期间,泰国红十字会曼谷诗纳卡琳威洛大学皇后医院(QSMI)的狂犬病门诊病例记录,以及朱拉隆功国王纪念医院的狂犬病住院病例记录。同时,通过MEDLINE数据库检索英文文献,筛选出接受过WHO推荐暴露后治疗但仍死于狂犬病的人类病例。

研究纳入标准为:完全遵循国际标准开展暴露后处置,但患者仍死亡的案例。为体现当前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中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还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因处置不当导致预防失败的案例。

1.1案例1:疑似真正预防失败(1997年)

一名72岁泰国女性被狗咬伤面颊,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将法国巴斯德-梅里厄公司生产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注射于伤口,剩余剂量通过肌内注射(IM)注入三角肌区域。

暴露当天(0天),患者接受法国安万特公司生产的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三角肌肌内注射;暴露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改为注射印度凯龙公司生产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同样采用三角肌肌内注射方式。

暴露后第20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随即接受气管插管及支持治疗。暴露后第19天检测显示,患者血清抗体水平为27IU/mL,脑脊液(CSF)中几乎未检测到抗体。患者于暴露后第21天死亡。尸检脑组织经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狂犬病病毒呈阳性[2]。

1.2案例2:疑似真正预防失败(1997年)

一名9岁泰国男孩在出现症状前30天,被狗咬伤鼻部和面颊,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将法国巴斯德-梅里厄公司生产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注射于伤口,剩余剂量通过肌内注射注入大腿。

患者接受印度凯龙公司生产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肌内注射,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在三角肌区域重复注射。

暴露后第30天,患者出现狂犬病症状,接受气管插管及支持治疗,于暴露后第37天死亡。尸检脑组织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狂犬病病毒呈阳性[2]。

1.3案例3:疑似真正预防失败(2001年)

一名7岁泰国男孩被狗咬伤,伤口涉及手臂、腿部、躯干及背部,共7处咬伤。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将法国安万特-巴斯德公司生产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按1:1比例稀释后,以40IU/kg的剂量注射于所有伤口。同时,患者接受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的维尔博狂犬病疫苗(Verorab)肌内注射。

暴露后第3天起,患者开始采用泰国红十字会皮内注射方案(TRC-ID)继续接种维尔博疫苗,并于暴露后第7天完成后续注射。

暴露后第20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在医院接受姑息治疗(comfortcare),于暴露后第24天死亡。未对患者进行尸检,也未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狂犬病(数据来源于作者个人临床经验)。

1.4案例4:疑似真正预防失败(2004年)

一名57岁南非男性(免疫功能正常)被猫鼬咬伤手指和手腕,受伤后手动驱离动物,并接受早期伤口处理,包括使用次氯酸盐消毒。医护人员将南非国家生物研究所生产的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商品名Rabigam)注射于伤口,剩余剂量(按20IU/kg计算)通过肌内注射注入三角肌。

患者开始接受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肌内注射(疫苗为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或印度凯龙公司生产的PCEC疫苗,医院库存中两种疫苗均有,但无法确定该患者使用的具体种类),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在三角肌区域重复注射。

暴露后第14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接受气管插管及支持治疗,于暴露后第30天死亡。尸检脑组织经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狂犬病病毒呈阳性(数据由LucilleBlumberg博士和DirkTeuwen博士报告)。

1.5案例5:疑似真正预防失败(2004年)

一名4岁菲律宾女孩被狗咬伤,肩部、背部和颈部出现撕裂伤,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将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的层析纯化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virab)按1:2比例稀释后,注射于所有伤口。等待数小时后,对伤口进行缝合。

患者接受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生产的维尔博Vero细胞疫苗(Verorab)肌内注射,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继续接种(采用泰国红十字会皮内注射方案TRC-ID)。

暴露后第19天,患者出现麻痹型狂犬病症状,接受气管插管治疗。检测显示,患者脑脊液抗体水平为0.10IU/mL,血清抗体水平为2.77IU/mL;唾液、角膜印片及小鼠脑内接种试验(MIT)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尸检脑组织经荧光抗体试验(FAT)和PCR检测,狂犬病病毒均呈阳性(数据由B.Quiambao博士(菲律宾卫生部Alabang实验室)和DirkTeuwen博士(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报告)。

1.6案例6:疑似真正预防失败(2006年)

一名4岁南非男孩被狗咬伤左面颊,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将150IU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南非国家生物研究所生产,商品名Rabigam)注射于伤口,剩余计算剂量通过肌内注射注入三角肌。

患者接受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三角肌肌内注射,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继续接种。

暴露后第18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接受气管插管及支持治疗,于暴露后第25天死亡。尸检脑组织经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狂犬病病毒呈阳性(数据由LucilleBlumberg博士(南非卫生部)和DirkTeuwen博士(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报告)。

1.7案例7:疑似真正预防失败(2006年)

一名6岁菲律宾男孩被狗咬伤上唇,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暴露后第2天,医护人员将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生产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virab)注射于伤口,剩余剂量通过肌内注射注入三角肌。

患者接受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的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接种,首次接种为0.1mL皮内注射(2个注射点);暴露后第3天、第7天改为全剂量(0.5mL)三角肌肌内注射。

暴露后第25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接受气管插管及支持治疗,于暴露后第29天死亡。未对患者进行尸检。患者临终前脑脊液检测显示,白细胞计数(WBC)为201个/μL,其中多形核白细胞(PMN)占比68%;通过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为0.10IU/mL(数据由B.Quiambao博士和DirkTeuwen博士报告)。

1.8案例8:可能的真正预防失败(1987年)

一名19岁南非精英部队士兵被猫鼬咬伤手指,受伤后立即接受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将1mL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法国巴斯德-梅里厄公司生产)注射于伤口,剩余剂量(按20IU/kg计算)通过肌内注射注入三角肌。

患者开始接受法国巴斯德-梅里厄公司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肌内注射,注射部位为臀部,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重复注射。

暴露后第21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随即接受最后一剂HDCV接种。症状出现1周后检测显示,患者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为1:8,脑脊液中未检测到抗体。暴露后第30天,患者接受600mL混合狂犬病超免疫血清静脉注射(抗体含量未知),最终于暴露后第37天死亡。尸检脑组织经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狂犬病病毒呈阳性[6,7]。

1.9案例9:处置失误: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注射于臀部,未注射于伤口(1985年)

一名41岁泰国男性被狗咬伤上唇,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暴露后第2天,医护人员将法国梅里厄公司(Merieux)生产的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通过肌内注射(IM)注入其臀部。患者同时开始接种法国巴斯德-梅里厄公司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采用三角肌肌内注射方式,并于暴露后第4天、第7天重复注射。

暴露后第14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随后接受了8个部位的皮内狂犬病疫苗注射,并接受支持治疗,最终于暴露后第16天死亡。未进行尸检(数据来源于泰国红十字会档案)。

1.10案例10:处置失误:观察犬只延误6天,且未对所有伤口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1987年)

一名53岁泰国男性双手被狗多次咬伤,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咬伤他的狗此前已接种疫苗,医护人员对该犬只进行观察,犬只在咬伤事件发生4天后死亡。经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该犬只狂犬病病毒呈阳性;直至暴露后第6天,患者才咨询医生并接受进一步处置。

医护人员将法国安万特-巴斯德公司(Aventis-Pasteur)生产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注射于患者伤口,剩余剂量通过肌内注射注入臀部。患者于暴露后第6天开始采用泰国红十字会皮内注射方案(TRC-ID),接种法国安万特-巴斯德公司生产的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并于暴露后第9天、第12天重复注射。

暴露后第26天,患者出现狂犬病样症状,在医院接受支持治疗;第27天,症状进展为狂躁型且恶化迅速,最终于暴露后第28天死亡。经眶穿刺脑活检,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结果呈阳性(数据来源于泰国红十字会档案)。

1.11案例11:处置失误: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计算剂量不足,且未稀释至足够体积以覆盖所有伤口(1987年)

一名9岁泰国男孩被狗咬伤,面部、头部及手臂共造成12处严重伤口,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由于按40IU/kg计算得出的ERIG(伯尔尼公司,Berna)剂量未稀释时体积不足,导致无法对所有伤口进行注射。

患者于暴露当天(0天)接受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RV)三角肌肌内注射,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重复注射。暴露后第21天,患者出现脑炎型狂犬病症状,在医院接受姑息治疗(comfortcare),最终于暴露后第25天死亡。尸检经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狂犬病病毒呈阳性(数据来源于泰国红十字会档案)。

1.12案例12:处置失误:伤口已缝合,且未对所有伤口注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1994年)

一名30月龄(2岁6个月)的泰国女童面部被狗造成多处伤口,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在氯胺酮麻醉下对伤口进行了缝合,随后将瑞士伯尔尼公司生产的ERIG一半剂量注射于伤口,剩余剂量注入臀部。该ERIG未进行稀释,且很可能未覆盖所有伤口。

患者于暴露当天(0天)开始采用泰国红十字会皮内注射方案(TRC-ID),接种印度凯龙公司(Chiron)生产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重复注射。暴露后第10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接受姑息治疗,最终于暴露后第17天死亡。未进行尸检(数据来源于泰国红十字会档案)。

1.13案例13:处置失误:仅采用牛津8点皮内注射方案,未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2000年)

一名7岁泰国女童被狗咬伤,左侧面颊、眉毛及手臂多处受伤,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患者开始采用牛津8点皮内注射方案(Oxfordeight-siteIDregimen),接种印度凯龙公司生产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当地无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或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供应。

暴露后第7天,患者接受了4点皮内疫苗注射;第12天,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常规脑脊液检查未发现异常;第14天,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最终于暴露后第15天死亡。未进行尸检(数据来源于泰国红十字会档案[22])。

1.14案例14:处置失误:注射免疫球蛋白前已缝合伤口(2005年)

一名44岁缅甸女性在缅甸被狗咬伤,面部及鼻部出现撕裂伤。她在缅甸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及伤口缝合,当天被转运至泰国某医院。医护人员将泰国红十字会诗纳卡琳威洛大学皇后医院(QSMI,曼谷)生产的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注射于其伤口,剩余剂量注入三角肌。

患者接受印度凯龙公司生产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三角肌肌内注射,并于暴露后第3天、第7天重复注射。暴露后第15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接受姑息治疗,最终于暴露后第17天死亡。未进行尸检。泰国卫生部(ThaiMOPH)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US-CDC)对所用疫苗及ERIG的效价进行了检测,确认其质量及效价均合格(数据由作者报告)。

1.15案例15:处置失误:未对所有伤口进行注射(2005年)

一名5岁印度女童被狗咬伤,左眼附近出现一处较大撕裂伤,受伤后接受了早期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将印度巴拉特血清公司(BharatSerumCo.)生产的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注射于伤口。接诊医生事后表示,该伤口可能未完全浸润免疫球蛋白。

患者开始接受印度凯龙公司生产的纯化鸡胚细胞疫苗(PCEC)肌内注射;暴露后第2天,撕裂伤被缝合,并于第3天、第7天、第14天继续接受PCEC肌内注射。暴露后第17天,患者出现狂躁型狂犬病症状,接受姑息治疗,最终于暴露后第19天死亡。未进行尸检(数据来源于泰国红十字会档案[23]及个人通讯)。

2.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及国际相关文献[3-7]已明确制定了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的标准。目前经WHO认可的所有狂犬病疫苗,均已通过广泛的免疫原性及有效性试验[8-15]。

真正的暴露后预防失败极为罕见:本文报告的案例数量极少,而全球每年开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多达数百万例。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疑似“真正预防失败”的案例中,患者伤口均位于人体神经高度密集的区域(如手部、面部)。

案例1-7中的患者虽接受了及时且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但仍死于狂犬病——即便这些处置均由经验丰富的狂犬病专业人员实施。然而,我们仍无法完全排除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微小失误:例如,可能遗漏了一处小型经皮穿刺伤口,未对其进行冲洗、消毒及免疫球蛋白注射;或存在未被识别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未报告的免疫抑制剂用药史(这些因素可能成为辅助致病因素)。

对于案例1-8,另一种可能性更低的原因是生物制品(疫苗或免疫球蛋白)效价不足,或处置方案记录不准确。案例1-7的致伤动物均为狗,这些死亡案例表明:即便严格遵循规范开展暴露后预防,其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性也未必能达到100%。

案例8(历史案例)被列为“可能的真正预防失败”,尽管该案例中疫苗注射于臀部——一般认为这一部位会延缓正常免疫应答(推测因臀部脂肪组织较多,可能导致疫苗降解或吸收延迟[6,7])。但该患者为一名体格健硕的年轻特种部队士兵,其臀部脂肪组织量可能极少;且他接受了及时的伤口处理,唯一的咬伤伤口也注射了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症状出现1周后检测显示其血清抗体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

案例13的悲剧本可避免:若将患儿送往60公里外最近的狂犬病处置中心(曼谷),即可免费获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该案例中,医护人员仅依赖牛津8点皮内注射方案替代免疫球蛋白,这可能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原因。尽管有研究显示,暴露后第14天,牛津方案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金标准”肌内注射方案或泰国红十字会皮内注射方案[4,16];但关键问题在于,当需要抗体阻止病毒侵入外周神经时,牛津方案并不能更早诱导产生有效抗体滴度[16]。

案例9-15为典型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失误”案例,遗憾的是,这类失误并不少见。临床中最常见的暴露后预防失败原因包括:

完全未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或仅通过肌内注射给予RIG,未注射于伤口;或未对所有咬伤伤口注射RIG;

疫苗或RIG效价不足;

病毒载量极高(动物咬伤时注入体内的病毒量异常多);

病毒为非典型毒株,无法被RIG或疫苗诱导产生的天然抗体中和;

伤口处理不充分。

案例1-5、7、10、14中的患者使用的是胃蛋白酶消化型或层析纯化-胃蛋白酶消化型马源抗体产品。这类产品的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为片段化小分子,半衰期较短,中和体内所有入侵病毒的效力可能较低[17]。我们无法排除这一因素对这些案例中预防失败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在动物实验中,使用完整IgG分子的生物制品(如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完整IgG型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单克隆抗体混合物)时,动物的存活率更高[17]。

作者曾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的3家公立及1家私立狂犬病处置中心,发现这些机构均缺乏足够的伤口清洗设施,且几乎未采取措施改善这一问题——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已有充分证据表明,通过仔细的伤口清洗和消毒,可预防高达1/3的狂犬病感染[18,19]。

仅在泰国,1997-2001年间开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就至少达160万例。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案例中,致伤动物为狂犬病病毒携带动物的比例(粗略估计不超过10%-20%);也不清楚其中完全符合WHO标准(包括规范伤口处理、所有咬伤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处置比例。但每一例暴露后预防失败都是一场悲剧,因此,对这类案例进行记录和分析应成为强制性要求。

此外,我们还需持续努力,提高暴露后预防所需工具(优质疫苗、免疫球蛋白)的可及性;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伤口处理及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力。已知现代组织培养狂犬病疫苗可诱导产生持久的保护性抗体水平[20]。

在许多狂犬病高度流行的国家,犬群免疫接种工作难以持续开展;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在这些地区为儿童开展暴露前免疫接种——已有研究表明该措施具有可行性,但其目前成本仍过高,尚未能广泛推广[21]。

Wilde H. Failures of post-exposure rabies prophylaxis. Vaccine. 2007 Nov 1;25(44):7605-9. doi: 10.1016/j.vaccine.2007.08.054. Epub 2007 Sep 14. PMID: 17905484.

Hit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