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

流感嗜血杆菌可导致严重的侵袭性疾病,尤其是在幼儿中。侵袭性疾病通常是由被包裹的有机体菌株引起的。已知六种可分型的荚膜血清型(a-f)可导致疾病;不可分型的包膜菌株偶尔会引起侵袭性疾病。在引入疫苗接种之前,b型(Hib)是流行菌株。可分型菌株与不可分型菌株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b型菌株的流行程度。无包膜菌株主要与呼吸道感染有关,如慢性支气管炎和中耳炎的恶化。
侵袭性Hib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脑膜炎,通常伴有菌血症。这种表现约占所有病例的60%(Anderson et al., 1995)。15%的病例表现为会厌炎,这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疾病,表现为气道阻塞。10%的病例会出现菌血症,但不伴有任何其他感染。其余由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肺炎和心包炎组成。Hib脑膜炎的后遗症可能包括耳聋、癫痫和智力障碍。在威尔士和牛津进行的研究中,8-11%有永久性神经后遗症(Howard et al., 1991; Tudor-Williams et al., 1989)。Hib脑膜炎的病死率为4-5%。
个人可以在没有表现出疾病迹象的情况下在他们的鼻子和喉咙中携带Hib细菌。在引入Hib疫苗之前,每100名学龄前儿童中约有4名携带Hib病菌;疫苗引入后,携带率下降到检测水平以下(McVernon et al., 2004)。Hib通过咳嗽、打喷嚏或与带菌者或感染者密切接触传播。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

第八章: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导致严重感染的细菌,尤其是在婴儿中。理查德·菲佛在1892年首次描述了它。在流感爆发期间,他发现流感嗜血杆菌并提出了这种细菌与被称为流感的临床综合征之间的因果关系。查尔斯-爱德华·温斯洛等人在1920年将这种微生物命名为嗜血杆菌。直到1933年才确定流感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而且流感嗜血杆菌是继发感染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玛格丽特·皮特曼证明流感嗜血杆菌可以以封装(荚膜型)和未封装(非荚膜型)的形式隔离。她观察到几乎所有从脑脊液(CSF)和血液中分离的菌株都是b型荚膜。
在引进有效疫苗之前,流感嗜血杆菌b型(Hib)是细菌性脑膜炎和其他侵袭性细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在这个年龄组中,大约每20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患有侵袭性Hib疾病。大约三分之二的病例发生在18月龄以下的儿童中。
一种纯多糖疫苗于1985年在美国获准使用,并一直使用到1988年。首个Hib结合疫苗于1987年获得许可。

精彩内容参见 阅读更多!!! 点击文章标题或阅读更多!!!